看到昨天陈容妈妈和小孩聊天的故事,我很有同感。畅顺的沟通顶顶重要。 上个学期孩子们午休是躺着的,这学期改了趴,这个我是有意见的。于是,我去问李老师。李老师告诉我,躺执行了一个学期,效果很不好,中午午休时间本来就短,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移凳叠被子这些事情上。实际上,每天孩子没得怎么睡,影响了孩子休息。趴虽然有不舒服,但休息的时间长多了。鉴于现实环境,两种做法各有得失,权衡之下,选了趴,尽量让孩子休息好些。听完后,我明白了原因。心里就不纠结了。 之后,还问了几件事,感受是一样的。现在,要没有特别,我都懒得问。就直接相信老师的发心。发心是善的,啥问题都不会是大问题。孩子来到这个环境,自有他的缘分,该承受的,就让他承受去吧。 家长和老师想的是希望孩子更好。只是有些时候,家长和老师处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的会大不一样。如果不沟通,误会就容易出来了。 通常,家长只面对自己的孩子,而老师却要考虑所有孩子整体利益,班里现场情况,学校和伏羲的教学要求,当然还有家长的诉求等等,做出来的决定就未必能照顾到每位家长的需要。 家长提出一个建议,看到的是“那件事”,可能这事也的确是好的,但学校考虑的要复杂的多。教育是一个系统,有各种因素互相联系,牵一发动全身。相信大家也听过“蝴蝶效应”,一只蝴蝶飞起来,会影响一大片蝴蝶。同理,一个改变出来了,有时会引发出其他可能性。有些是正面,有些是负面。所以,学校做决定要更慎重,要全盘考虑。没做过校方,这些是不容易理解到的。 这个时候把意见提出来,平和真诚的沟通就显得特别重要。大部分误解都可以通过沟通解决。 理解不了就唯有信任了。既然来伏羲,不相信伏羲又有什么意思呢?孩子的长远利益,是由教育理念大方向决定,不是由日常小细节决定的。只要方向正确,孩子的利益不会改变。 吴鸿淸教授在他的《伏羲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里专门提到这个,为什么要在甘谷这个穷地方开始伏羲教育?因为这里没有优秀师资力量,物质条件欠缺,他是专门用这个来检验伏羲理念是不是行得通的。如果在甘谷都行得通,复制出去就一定行。看看我们的老师,环境是不是比甘谷好得多?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家长直接给老师的意见是很宝贵的。老师不是圣人,也会有处理不当的地方,家长的意见可以给老师很好的提醒,更重要的是大家有机会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把事情搞清楚,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共同进步。给意见时本着尊重商量的态度,而不是带情绪的要求,质问,这很重要。 如果我们有想法不跟老师说出来,只在下面嘀咕,事情得不到解决,时间久了,就变成对人的看法。当家长对老师有看法,受影响的首先是自己的孩子。老师,家长,孩子本来就是个互相影响的铁三角。要是变成上学期的吵吵闹闹,紧张兮兮的,大大小小, 所有人, 没一个得益。 夫妻关系也是一样的。选一间学校,就像讨个老婆,为孩子选一个妈。娶回来时看到的是她的好,进门后看多了容易忘记娶进来的初衷,抱怨这抱怨那,看到的都是不好的地方。须知道,人总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有很多也算不上毛病,就是生活习惯不同吧。爱吃中餐的,总能够对西餐挑出一大堆毛病。相反也是。要是各持己见,不肯相让,夫妻关系就麻烦了。 娶一个老婆回来,拿了人家的好,包容不同的习惯,不足,是必须的。理解了这个,有意见,提出来,坦诚相对,互相体谅,夫妻关系没有处不好的。这样家庭气氛出来的孩子,必然是尊敬父母,听话听教的,进步也会容易得多。家和万事兴,这在传统文化中,是顶顶重要的! 要实在处不来,离了也未必是坏事,这个年代选择很多,总能找到自己满意的伴侣。最麻烦的,老是执着“我是对的”,不断用我的标准要求对方改变。到最后难免家无宁日。这种无论去到哪里,都是行不通的。回头看看,有多少家庭关系是栽在这个坑里了。 我们学传统文化的都应该知道,无论是什么关系,改变的源头都在“我”,不在“你”。 回到班里,我建议以后有问题,可以在微信群里去提,有些疑惑是有代表性的。回答一个就等于回答了大家。还建议老师有重大的改变的时候,多主动在群里向家长通报,让我们知道原因。这样,免去了大家的担心怀疑。 上面是我的一点看法,只代表个人,有不妥的请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