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是临床上常见的普遍征象。据统计40岁以上约百分之60,60岁以上百分之百均可发生。
骨刺也称为骨质增生,医学术语是“骨赘”,它是骨骼的一种存在状态,是骨骼生长、发育、退变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像是人老了,脸上就会长起皱纹,是客观存在的。
而现在很多人眼里,只要是长“骨刺”就是身体很不好的表现,并且顺理成章的认为,疼痛就是因为“骨刺”引起的,甚至诚惶诚恐,谈刺色变,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骨刺长出来,第一是我们的关节因长期运动而造成的软骨磨损、牵拉、破坏,这些损伤会促成骨头本身的修补、硬化与增生,因而产生了骨刺。
同时骨刺也是骨头修复后的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到35岁以后椎体间的椎间盘就退化变薄,向外膨出,椎体周围原有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的生理平衡遭到破坏。机体为了适应这些变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就在椎体的边缘生长出了新的骨骼以增加骨关节的稳定性,它可以增加骨关节的接触面积,减少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另外有一种“撕葱皮理论”。解剖上脊柱前缘有前纵韧带,后面有后纵韧带。当受力大特别是外伤,即撕开了贴敷在骨骼边缘的韧带,局部出血,继之肌化、钙化成了多出了的骨赘(骨刺)。生活中大家都是向前弯腰的多,尤其是突发事件时都是保护性的倦曲脊柱,故而骨刺几乎都发生在脊柱前缘,而脊神经均是从脊柱后发出,因此骨刺的形成不会引起腰痛!临床上有些人
骨刺明显,甚至形成了“骨桥”(前缘椎体间骨刺长满)均无疼痛,或临床疼痛消失了,拍片复查骨刺如初。
从某种意义来讲,骨刺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据说过去欧州的外科医生做手术将脊柱的骨刺切除,结果病人站立都困难了。 骨刺是人体的一种代偿性反应,属于正常的生理退变现象。换句话说,这是一种人体天然的保护机制。尤如吊车工作时伸出的支撑板增加吊车的压强一样。
所以我们往往可以在影像上看到,骨刺生长的地方,就是你负荷最大、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关节部位,比如颈椎、腰椎、膝盖、脚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