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理解自己,理解人》的第二篇——认识记忆。
我们靠记忆,连接着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记忆的内容就仿佛储存在头脑仓库里的物品。虽然难免会有磨损甚至朽烂变化,但不管怎样,我们的记忆总是或多或少地保存了过去的真相。
然而,我们人类的记忆又是不准确的。如果你想从记忆中知道过去真正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你对于自己与他人的记忆,需要保持警惕。
我们会把在事后才可能得知的信息,掺杂到自己对特定往事的回忆之中;有的时候,我们又把自己不同时段不同经历中的各种元素,重新组装成了一桩实际并未发生的事情;在对往事的讲述中,我们经常有意无意地抬高自己的地位,过度强调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面对错误时,我们常常把自己解释得清白无辜,而让别人承担更大的责任。
而脑科学和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更多地在揭示记忆作为人们应对当下的工具性的一面。
你将如何运用记忆来连接你的过去与当下,会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你应对当下、应对未来的方式。
一 过去:挑一些记住,另一些忘记
(一)我喜欢你,是我独家的记忆
我们无法选择遇上什么人,也无法选择遇上什么样的生活。但我们可以选择记住什么,遗忘什么。——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我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也经历过低谷和彷徨期。
前年,我刚刚从传统企业的品牌管理岗转到了互联网行业,在一家创业公司。
虽然挂着个“品牌策划”的Title,其实创业团队嘛,事情又多又杂。在之前的工作经验里,很多与我互相配合的岗位,在创业公司里都是空缺的,需要协调他人或自己去把坑填上。所以即使我在品牌方面有一些经验,面对新领域也有空杯心态,去报名上各种创业课,还把家搬到了公司旁边——走路不超过5分钟的一个城中村,天天死磕到半夜……但在那个时候,我协调和推动项目的能力远远不够,到后来发现天天忙前忙后,事情却推不下去,不出结果。累的要死也完全没有成就感。
于是有一段时间,我沮丧的要命。时常觉得自己就是一坨粑粑,做不好就是做不好,筹码不够就是不够,All in了也没用。一无是处。
某天回去路上,和我司另一个项目的同事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那个同事是个很温暖的男孩子,经常陪我加班,即使他自己无事,也会在办公室的另一侧坐着静静地看书,等我忙完,送我回家。
那天,我进门开灯那一刻,我说,我靠,我这停电了。
他说别怕,我过来陪陪你。
他给我买来了蜡烛,我们坐在地板上聊了很久。
他说他很羡慕我。觉得我是精力充沛的,乐观洋溢的,遇事总有方法的。
我说不是,我……其实那时……我……
他说我给了他很多动力,每次他想懒散,会找我聊聊天。即使是周末,一问我干什么呢,不是在学习,就是练琴,要不回的话,一定是在上课。
我说学习也是种工作之余的调剂啊很有乐趣的啊……而且不能我说什么你就信什么吧,你正好赶我学习累的时候找我聊天,我不也会放下书玩手机了么。
他说难得见到我这么善良且敏感着他人需要的人,总在帮助其他人。
我说别闹了,我犯蠢和我们产品经理吵架时你又不是没看见!
他说……
然后我渐渐地平静下来,听他说。
说起我自己都没记住的我。说起我自己都忽略掉的、却被有心人尽收眼底的那些闪过微光的小事。
此后,每当我焦虑不安时,想起这件小事,都会心定很多。
感谢你带着玫瑰色眼镜来看我。感谢你在你的记忆中,只挑选了我的好。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人会因为曾有的知识、曾有的经验,就能够保证未来的成功。而这些挫折带来的沮丧和打击,那些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时刻,我也可以像支持我的旁观者那样忘掉。只要记得自己不服输的时刻就好。
忘掉那些难过,只要记得自己的目标,然后日复一日地精进就好。
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愿我不负他记忆中的那个“精彩的我”。
(二)在“真实”中,你能挑走多少好事情?
① 一张纸被折叠后,会留下一道印痕;一个铁钉被磁铁吸引后,会带有微弱的磁性;一粒石子掉进一潭静水,会在水面泛起阵阵涟漪。记忆,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这块特殊物质上留下的印记。
人要发展心理与思维,是建立在我们记住了我们感知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从事过的活动上的;人要发展语言和能力,也必须在大脑中保存动作、技能、词和概念;而我们好的或坏的习惯的养成,固有的行为方式与人格特质的培养,也都是以记忆活动为前提的。没有记忆,也就没有经验的积累,没有心理的发展。
② 但如果没有遗忘,过多的无关信息很快就会阻塞我们的思路,让我们无法集中到我们需要的事情上。我们也很可能会因为负面情绪的积累而陷入抑郁。因此,记忆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能区分哪些信息应该保留,而哪些应该丢掉。
“15年5月10日,《神经元》(Neuron)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记忆形成之初的一个关键机制,在“抹除”记忆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关注的是主动遗忘的分子生物学,”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神经科学部部长,同时也是此项目的领队罗恩•戴维斯(Ron Davis)说:“人们一直觉得遗忘是被动的 。但我们的发现清楚地指出,遗忘是一个主动过程,而且有可能还是被调控的。”
……
此研究也引发了人们对更多有意思现象的关注,比如“学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又称“自闭学者”)。 “自闭学者在他们特长的领域有超强记忆力,” 戴维斯说,“但也许这些天赋并不归功于记性好,而是他们忘性太差了。”
你会选择记住些什么呢?
你会选择成为怎样的你?
二 现在:信誓旦旦的“我记得”,却记错了
(一)你会怎么“歪曲”你的记忆?
如果你的记忆必然会被你自己歪曲掉,你会选择怎么歪曲它呢?
一直觉得有些电影很可怕。把人性中黑暗的那面无比清晰地呈现在你眼前,还一脸冷漠地、特别理所当然地:对啊,这就是咱们人类啊。
比如说《罗生门》。
借僧人之口,在开头便直白的抛出了核心问题:人类是否值得相信,真相是否存在于世?
一个强盗强奸了一个女人,她的老公被杀死了。
——谁杀的?
强盗说:
我在山路边息凉,见到了武士和女人,风吹起了女人面上的薄纱,我便起了邪念。我将武士骗离山路,捆绑在树上;又跑去骗那女人到树旁。女人拿着匕首追逐我,却发现无法伤害我,于是她放弃抵抗了,我和她发生了性关系。
而在我要离开时,女人却拉住我,逼迫我与她的丈夫决斗。她说她会跟那个活下来的人在一起。于是我用长剑挑断捆绑武士的绳子,并与他堂堂正正地大战20余回合,在决斗中,是我杀死了她老公。
女人说:
强盗凌辱了我之后就逃走了。我跪伏在丈夫面前失声痛哭,他却一言不发,冰冷的目光,憎恶的表情。我苦苦哀求,请求他原谅我,他却不为所动。我拾回匕首,割断绳子,递给我的丈夫,我请求他杀了我,而他仍旧眼光冰冷。
我绝望之下拿着匕首走向丈夫,匕尖对着丈夫,双手颤抖。
可我后来一定是昏过去了,醒来后,我看到丈夫胸口插着那把匕首。后来我想自杀,但我已经毫无力气,怎么也没有死得成。
而武士的鬼魂说:
我妻子的受辱和背叛,让我觉得非常痛苦。在我起身后,我看到了反射着日光的匕首,于是我不愿再屈辱地活着,我是自杀的。
但旁观者樵夫却说:
强盗强暴过武士的妻子后,请求女人的原谅,还请求她跟他走。女人却拾起匕首,割断捆绑丈夫的绳索,又跑回原处倒在地上,要他们二人用决斗来决定她的命运。但武士怯懦怕死,不想战斗。还骂女人:“你已经和两个男人搞过了,干嘛不自杀算了。”
在女人的挑唆下,两人不得已才出手,却都本事平平,刀插入树中,剑插入地上,决斗成了毫无章法的扭打。那个强盗碰巧从地上拔出长剑,刺死了武士,之后自己却吓得瑟瑟发抖。
为了这种种执念、种种隐秘而强烈的欲望,他们甚至不惜认罪服法。真相只有一个,凶手却有了三名。
而他们说的是谎言吗?——与其说他们是在编织谎言,不如说是他们在用不同的回忆剖白自己,用记住的不同的东西,来确认自己是谁。
强盗引以为傲的,是他的随心所欲。为此,他给自己塑造了勇猛洒脱,敢作敢当的好汉形象。在丛林中奔突跳跃的欢腾,烈日下为非作歹的陶醉,都散发出浓烈的野兽般的气息。我作恶,我骄傲。
武士将道德感奉为圭臬,强调自己宁折不弯的高尚情操,以及受辱殉道的悲剧命运,却隐瞒了自己的怯懦。
而作为女性和受害者,武士的妻子则尽力展示着自己柔弱无依、悲痛难抑的一面,她时而伏地痛哭,时而茫然四顾,将自己牢牢绑缚在传统观念里的女性形象之中。
为了维护自己价值观的完整,他们不得不用一种符合各自信念的方式,重新构建了回忆。
对每个人而言,他记住的,就是真实的;他记住的那部分,才塑造了真实的他自己。
(二)你会怎么编织你的“记忆”?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储存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储存阶段,已保持的经验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在量的方面,储存的信息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在质的方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同,加工和组织经验的方式也不同,人们储存的记忆会出现不同的变化:①内容趋向简略,不重要的细节逐渐消失;②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③内容更加具体、更加夸张和突出。
卡密特尔的实验:将被试分为两组,给他们看几个刺激图形(如左图中间那一列),一组被试听到左边一行物体的名称,另一组被试听到右边一行物体的名称。然后要求两组被试画出图形。
结果表明,被试所画的图形与原来呈现的图形之间有很大的变化,大约有3/4的图形被歪曲了,且歪曲方向与听到的内容类似。
——忘记一部分,根据情境和个人经验脑补另一部分,这是我们对待记忆的方式。
巴特莱特的实验也说明了这种变化。他给第一个被试看一张图片,要求他画出来,再给第二个被试看,要求他按照自己的记忆画下来,再给第三个……直到第18个被试。结果与原图片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告诉你,你告诉他,他再告诉她……,即使没人故意扭曲,最后也会传播成毫无根据的流言蜚语。
在面试时,你会怎么对待你以往的工作经历?
在我们找工作时,明明简历上都写着呢,我哪个学校毕业的,在哪工作过,什么职位,做过什么。
但是为什么在面试时,面试官千年不变的第一个问题依然是:
——请你自我介绍一下吧。
因为,对方需要了解你。
请你为我讲述你的故事,你的经历。重点不是故事,不是经历,而是你看待这些经历的角度。在这些经历里,你记住的是什么,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回顾时带给你的是什么,没去提的又是什么。
“校学生会主席” /“带领团队完成300w销售额” /“策划5000人级的活动” 等等,只是你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表现,却不能代表“你”。而你如何回忆与叙述这些经历,才是你的认知结构、人格结构的一部分。
因为面试官重点想要了解的,不在于你有什么样的经历,而在于——你。
写在简历上的业绩,可大可小,添油加醋也好,资(tu)源(hao)充(shao)沛(qian)也好,水分多多少少么…这个大家都心知肚明。而你划分问题的优先级,你抓的重点,你举的例子;你用何种方式去做的这些事,对于核心数据起到了怎样的一个提升;项目是不是你牵头的,你到底在其中有多大影响;你对业务、对行业的理解;你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格局、价值观…这些才是一朝一夕模仿不出来,也很难做伪的。
三 未来:你的记忆会带你去哪里
(一)有些事,他宁可忘记
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网络公开课上,在记忆这一章节,教授Paul Bloom建议同学们观看《记忆碎片》这部影片作为参考。
故事梗概:
凶犯残忍地杀害了莱昂纳多的妻子,莱昂纳多自己虽然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却因为脑部的严重损伤而得了一种奇怪的“短期记忆丧失症”,从此他只能记住十分钟前发生的事情。尽管在警方看来,这是一起每天都会发生的普通抢劫案件,但是莱尼的生活却被彻底改变了。不满于警方草草结案,莱尼发誓要追查到凶手,替惨死的爱妻报仇。
一个丧失了短期记忆的人,不断地在为自己刚才在做什么,将要去哪里苦恼,他只记得,他的妻子惨遭歹徒奸杀,他也因袭击脑子出了问题,只能记住最近的10分钟发生的事。
与一般主角总是通过奇遇获得信息,从而实现智商压制的推理故事不同,“短期失忆症”的设定,让主角比观众还搞不清状况。
他用纹身、照片、便条来帮助自己,告诉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以及辨认每一个人,来完成自己的目标,推进自己的行动。因为如果不做记录的话,过10几分钟,所有的信息就会完全消失了。而什么是需要记录的,什么是不需要记录的,只能靠他自己、他之前记录的来判断。
但,在真相渐渐浮出水面时,他却选择不去记录那些重要的线索,选择让自己遗忘掉那些关键信息。他心里很清楚,在凶手之后,他没有了别的方向,人生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当你以为他是个被众神折辱的西西弗斯,求真相而不得时,影片却迎来了最大的反转。杀死妻子的人,就是他自己。而他忘记了自己亲手用过量的胰岛素注射杀死了妻子。
甚至,为了维护他自己的“记忆”,他选择破坏“真实”:撕掉警局档案的资料,烧掉自己的照片,把知道真相的警员设定为下一个目标……他让自己的记忆停留在了他以为的那一晚,然后,让自己的人生,接下来的全部意义,就是去寻找那个凶手复仇。
记忆也未必可靠,谢谢你的好心。记忆不一定就准确,甚至可能会不合用。问问警察吧,目击证词未必可靠,警察不是凭记忆缉凶,警察收集事实,做笔记,然后做出结论。凭事实,不是凭记忆。我以前是调查员,所以我知道。 形状、颜色和细节未必记得准,记忆也有可能被歪曲,记忆只是一种描述演绎,不能当作记录,掌握了事实,就不用再靠记忆。——《记忆碎片》
推理故事的最大魅力,不是罪犯精巧的犯罪过程,也不是侦探的智力碾压,而是我们生而为人,如何使用我们的理性,越过层层限制,如何突围“我宁可遗忘”的迷局,去试图了解最残忍的真相和现实。
一个人活着,有过去,才会有现在。但我们需要遗忘掉过去的一部分,才能继续接收源源不断的新信息。而你会选择和真实在一起,和力量在一起,沿着属于未来的方向前行,还是会停留在某时某刻的悲伤中,拒绝迭代你的认知,更新你的记忆?
(二)感谢遗忘
感谢遗忘的力量,让过去属于过去,让你是你。
四 独一无二的,人类的记忆
(一)人工智能的记忆力,和人类能比吗?
人工智能再聪明,我也不信它能混在人类里不被发觉。
它和我们不一样,你给它什么材料,它就会记住什么。不会再有变化了,很精确地,它记住了就是记住了。
可我们人类不是这样啊,我们的认知规律是,在我们的记忆里,属于真实世界的东西,会越来越少;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却会越来越多。
比精确,我们比不过人工智能。很多人的“人脸识别率”,三五次之内,连20%都到不了对吧……我就这样。我是一个悲伤的脸盲和路盲。
但我记忆力一点儿不差好么!某年某月,我遇见了你,你笑容温和,身材挺拔,声音磁性,我记的住;那天的天气很好,日光潋滟、万里无云,我记得住;你正好穿的那件浅色衬衣,我记得住;回去之后心心念念的回顾当时你的神态,推演场景估测你会不会也喜欢我?我记得住;我异想天开地、在我自己的绮梦里和你过完的一生,也被记住了;而由此引发的羞赧和焦急,也在我的心里留下了痕迹。
于是,当我下次再见到你,我眼神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温柔、天真、亲切和讨好,甚至不经意地,会带着责怪,怪你没有早点出现在我面前,怪我,自从遇见你,就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太过小心翼翼。而这些,才是属于我们人类的记忆,属于我们人类的交互模式。
人工智能怎么可能记住这些?它学都没地方学的好么!
不过,因为人工智能在互联网,尤其是搜素引擎方面的应用,让我们社会总体的“记忆力”大大提高了,我们可以更方便地“记住”和“调取”很多讯息。我有时候开玩笑说,手机几乎成了我们的器官之一,从早上睁眼到晚上闭眼都和我们在一起。这个移动上网设备,已经帮我们记住了这个社会的所有的知识。
我们需要资料时,不用去图书馆翻卷宗,也不会因为学习时不记住它就再也来不及。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存储和调用都变得轻松,于是我们可以更游刃有余地组织它们、建构它们,并且面向未来发展它们。
还记得记忆的定义吗?
记忆是我们头脑中积累和储存的过去经验,它成就了我们的心理发展、知识积累、个性形成,它把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成一个整体。
而社会的“记忆力”大大提高,会深刻地改变了全社会知识、技能的积累方式,将提高全社会的能力,并会改变我们所在组织、所在社会的“心理” “个性” 与“共性”。
每当你输入一个查询词,点击搜索引擎生成的链接,或者在网页上创造一个链接,你都是在训练搜索引擎的人工智能技术。而互联网,或曰我们的社会将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人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会为社会储存什么样的讯息,我们经常调用的是什么样的讯息。
如果我们存储进来的常常是抱怨和焦虑,我们热爱阅读和转载的是谣言和戾气,那么这些信息的“可发现性”就会变得越高,就会越来越漫天飞舞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也都会更加容易被这些暗能量包围。
而如果我们一直在创造与探索特别、发现和留心有趣呢?
那些真正能引发我们思考、辅助我们决策、带领我们创造的智慧才会浮现,才会被这个社会巩固与铭记。
所以,我们一起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儿吧!通过不断在自己的大脑里、在家庭和组织里、在互联网里、在社会里,发现与创造美好的讯息和“记忆”。
为什么不呢。
.
.
.
普通心理学(一)
下周更新:
《做一个有想象力的人类是什么体验?》
《当招聘方说“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在说什么——思维,人和人的差别在脑子里》
普通心理学-情绪与情感
《和我们心里的那只猛虎谈谈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