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我们每个老师所追求的理想课堂。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层层深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我试着从三个字上去突破:放、收、引。我以《小石谭记》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放 就是构建开放的课堂,设置开放性的试题,这样便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培养孩子独特的个性思考能力。在《小石潭记》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以游览顺序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小石潭,小石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说出你的理由和见解。宇上来就说:小石潭很凄清,这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感觉到了作者寂寞孤独凄凉的心情。这孩子一上来直奔主旨,理解力很强!坤说:小石潭环境优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缠绕缠绕连接,郁郁葱葱。豪说:小石潭水很清,鱼儿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可见水很清透,阳光都能穿过,直达直达水底。甜说:小石潭的鱼很活泼快乐,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老师顺势引导:是鱼儿很快乐吗?非也,是人之快乐也。故眼中之鱼也是快乐的。你看,设置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来谈谈自己的见解。开放性的问题就好像一颗石子,扔到了学生思维的湖里,溅起了圈圈思维的涟漪,让孩子有时候能有奇思妙想。敢于放开,一方面是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善于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活思维。另一方面就是要有敢于放的胆量,敢于在课堂上放开学生。第三方面,就是教师要有掌控课堂的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有偏差的时候,能够恰到好处的引回来。
收 就是把课堂上学生发散的思维再收拢回来,聚焦到学习的重点上。学生的思维打开之后,有的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有的可能会偏离主题,所以在孩子思维得到有效拓展之后,老师还要适时地把学生的思维收回到主轨道上来。在《小石潭记》一课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小石潭印象最深刻的感觉之后,我和孩子们一道梳理了小石潭的特征:这里风景优美、石头奇特、潭水清澈、游鱼欢乐、溪水蜿蜒、气氛凄清、地处荒僻,这样把刚才孩子们的理解聚拢到小石潭的特征上面,进一步深化了同学们对小石潭的认知,这样的“收",水到渠成,顺其自然。
引 就是引导点拨,一方面把学生偏离的思维引回来,另一方面把学生的思维引导深入。这样考验的是教师在课堂上驾驭教材的功力。当孩子们说完了对小石潭的印象之后,并没有人发现小石潭“石”的特点,我就顺势说了一个问题:题目为什么叫《小石潭记》,而不叫《小谭记》呢?学生马上回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我又顺势引导,可能因为是石潭,所以流水声才会清脆悦耳,所以潭中泥沙少而潭水清澈。课堂“收放”之后如,何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深处呢?我接着设置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个环境优美,潭水清澈,鱼儿嬉戏的小石潭,想要抒发怎样的感情呢?感情有变化吗?孩子们敏锐地捕捉到,作者的心情一开始是快乐的“心乐之",后来又是悲伤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能作者被贬官,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与小石潭同病相怜吧。又有一生说:作者一开始为自己发现了一处美景感到欣喜快乐,但是看到这个小石潭环境凄清,想到自己贬官,触动了他内心的伤感情绪,于是又感到忧伤抑郁起来。刚刚这个问题孩子们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可谓到位。这时候我出示柳宗元当时被贬官的社会背景,孩子们进一步理解,柳宋元想通过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的抑郁苦闷情绪,他的欢乐是暂时的,寂寞愁苦是他感情的主基调,这样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情感。
就这样在“放、收、引”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对课文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刻,可贵的是教师课堂上没有禁锢学生,而是依据学生的思维起点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如果每节课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如此的训练,那么长期学生的思维品质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课堂上“放收引"可以循环往复,这样课堂就会成为一个成长的课堂,富有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