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写作的初心是变现,现在也不敢说自己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学费虽早已经赚回来了,偶尔还能赚一点零花钱,但在变现这条路上还没有太大的突破。
但我仍然感谢写作课,因为这门课程我改变了很多。
小米的写作课开了很久,但我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去报名,最大的顾虑就是担心学不到东西,钱打了水漂。
最终下定决心后,我抱着赚钱的目的来到这里,但是收获的东西远超过学费所给与的回馈。
写作变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当下的改变却是金钱买不到的精神财富。
01对工作的冲击:更加游刃有余
今年3月份,我正式休完产假回归职场,我的标签变成了俩娃的职场妈妈。
我在培训机构从事教育工作,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家长和学生。
虽有教师资格证,但我并非教育专业出身。教育知识的匮乏一直是我的短板,当初考教师资格证虽也下了一番苦功夫,但是突击性考试的特点是考完就忘了。
典型事例就是引导学生的方式太过单一,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背不出单词的做法是翻倍抄写,到头来学生厌学,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在写作课上,苏末老师一直强调输入和输出的重要性。
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环境,想在育儿领域深耕,于是我开始看教育方面的书。迄今为止,我看完了《正面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养育男孩》等书。看完我才知道原来教育可以有多种方式,而自己却偏偏选择了孩子最讨厌的方法。
惩罚只会加重孩子的厌恶感,不能带来任何效果。
如今我会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希望学生能感受到老师一直没有放弃,希望他们也不要放弃学习。
之前跟家长沟通,反映孩子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家长总是苦于找不到方法,聊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孩子太不懂事了,只能慢慢让其成长。
而如今我会给家长一些具体的建议,课堂上也会关注每个孩子的变化,孩子一旦有了进步就会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会因为我的关注而更加信任我,肯定我的工作。
每个学期结束,老师都要给孩子写评语,每个学生至少200字,一个班16个人,至少写3200字才算合格。最开始写评语时,我总要调动所有的脑细胞苦思冥想,可到最后仍有词穷的感觉。
而如今写评语,有了写作课的框架结构引导,我会从不同的侧面突破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写评语再也不像之前那么痛苦,而且还能做到不雷同。
02 生活习惯的改变:虽有点儿累却充实
写作需要不断地输入才能做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结合自己的工作时间,我改变了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因为行业的特殊性,我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下午1点到晚上9点,到家将近10点,有时候更晚。
正式回归后,我的手机闹钟调为凌晨5点。
起床后先看书,边看书边做笔记,六点半左右开始在客厅做一些简单的肢体练习。
吃完早饭,我会列好提纲开始写文章。写作结束后,我开始着手做午餐,然后收拾妥当,出门上班。
日复一日下来,虽然早起很痛苦,但是看着书慢慢变薄,写的文章越来越多,内心的充实感却让我无比自豪和欣慰。
这样生活习惯的坚持让我更加自律,朋友圈基本淡出了我的视野,我更关注于热点和新闻。
每天的高强度运转,晚上十一点睡意来袭,倒床就睡,再也没有失眠过,更没有熬夜的机会了。
03 对家人态度的改变:多一点反思,多一点和睦
我一直觉得老公技不如人,工作一般,各方面都特别平庸。
我跟他谈过很多,各种理性和感性的话,我用不同的语气跟他讲了一遍,他仍然岿然不动。
最终,我放弃了。
直到看到一本书,里面提到,每个成年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小孩,也需要别人的鼓励和呵护。恋爱时期,女人需要男人的甜言蜜语;居家过日子后,男人需要女人的甜言蜜语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于是,我改变了对老公的策略。
我鼓励老公多跟初高中甚至大学同学接触,给他时间,给他金钱,让他出去见世面。
最终,他在跟其他人的接触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做出了积极改变。如今,他正在准备一个证书考级,在工作中也懂得跟同学、朋友共享资源,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有时候同一件事情唠叨了一百遍,对方仍然不听,不是对方不知道事情的重要性,而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喜欢被说教,这跟苏末提到的自媒体文章特点如出一辙。
我家大宝已经三岁多了,因为一些原因,她一直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一直希望她能成为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子,但是看了那么多书后,我改变了看法。
我的主观意愿完全站在大人的立场,想减少大人的麻烦才希望她能顺从大人的安排,可是这种主观意愿的背后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成长特点。
最应该改变的人是我,而不是她。
现在每次回家,我都会带着她一起玩,她想玩水,洗澡前就让她玩个够;她想画画,就拿笔和纸给她,别管她的涂鸦如何糟糕,她开心就好。
之前的规矩太多,我和她都不开心,如今减少一些规矩,不但大宝玩得开心,我也从中发现了不一样的她。她不但没有因为我的这种“放纵”而放飞自我,反而因为我的“懂她”而更愿意配合我。
我把写作课上学到的输入和输出,坚持不懈,不喜欢被说教,以及各种反思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让我更加坚定了接下来的路和方向。
感谢小米老师,感谢苏末老师,因为你们的影响,我终于变成了更好的自己,也必定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本文最早发表于公众号:写作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