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IU/小品文
当我们登上滕王阁的时候,马上会想到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26岁写下的绝唱;当我们与友人告别的时候,不应该像小儿女一样哭哭啼啼,而要相互鼓励,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王勃不到20岁就想通的人生道理;当我们读到《汉书指瑕》时,会知道历史学家颜师古注释的《汉书》出错的地方太多了,这是王勃9岁时为《汉书》专家挑的错,一挑就挑了长达10卷的错误。这就是王勃的奇才表现。
不仅如此,最让人佩服的是,王勃6岁就能读《论语》,写诗作文,惊为天人。“天人”是什么意思呢?是指一个人的才华出众到如神仙一般。因此,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合称为“初唐四杰”。
在四杰里,王勃生的最晚,才华最高,死的却最早。26岁时,他去交趾(今越南北部)探望在任的父亲时,不幸落海而亡,短短26个春秋就走完了一生。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王勃的一生,那就是“天妒英才”。也就是说,那些有才华的人,连上天也会嫉妒!
其实,在此之前,王勃已受过2次重大打击,第一次是被罢职,第二次是入狱,险些灭顶,传说这2次灾祸都是因才高而遭人嫉妒所致。为此,我们愿意整理王勃的故事如下,以资品鉴。
(一)少年神童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祖籍太原,初唐著名诗人。
王勃的家族辈辈出人才,代代有人做官,属于一个八世冠冕、书香门第之家。祖父王通,隋末大儒,退职后在家设帐授课,弘扬儒学,大名鼎鼎的房玄齡、魏征、李靖等都是他的学生。《三字经》里有“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的语句,“文中子”说的就是王通,他与老子、庄子、荀子、扬子并列为“儒学五子”,深受宋代哲学家王阳明推崇。
叔祖王绩,初唐著名诗人,他率先打破南北朝以来宫体诗的靡丽之风,为律诗的形成开了先河,故被后世誉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这位叔祖对王勃的诗风也有较大影响。
父亲王福畴,历任隋朝太常博士(掌管祭祀的官员)、雍州司功、齐州长史等。王福畤生有7子:王勔(miǎn)、王勮(jù)、王勃、王助、王劭(shào)、王劼(jié)、王劝。兄弟7人都以诗文被人称道。其中,王勃排行老三。
王勃是一个神童年,自幼聪慧好学,6岁已能读《论语》,写文章。他的文章词情英迈,构思奇巧,与两个哥哥王勔、王勮相比豪不逊色。因而,这三个小弟兄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杜易简就是杜审言(杜甫的爷爷)的堂兄,也是初唐政坛上的著名人物。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这首《春庄》诗是王勃6岁读《论语》时,随兴写下的。一个6岁的孩子就能写出如此老道大气的五言绝句,实在是让人吃惊。其实,惊为天人的地方还在后面。
9岁,他读到颜师古的《汉书注》时,觉得不大对劲,因为他发现书里的注解有许多地方不正确。于是,逐一指瑕,“瑕”是指玉上的斑点,“指瑕”通俗地说就是“给文章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挑毛病”,结果一挑就刹不住闸,最后挑成了长达10卷的《汉书指瑕》。
颜师古是什么人?他是隋唐时期的历史学家,一生饱读经书,知识渊博,尤擅文字训诂、声韵和校勘之学,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十分熟悉。如今,一个9岁的孩子,竟然给一位大名鼎鼎的《汉书》专家挑了10卷的错误。如果没有浑厚的文史学功底,又怎能做到?可见,王勃小小年纪,已显出大天才之特征。
到10岁时,王勃的文采已达到一定境界,“饱览六经,成乎朞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据说他写文章前,并不精心构思,而是先磨墨数升,然后拿出家酒,痛痛快地酣饮一番,最后蒙被大睡。酒醒后,提笔成篇,一字不改,一气呵成,人们说他早已在梦里打好了“腹稿”。“腹稿”是指预先想好而没有写出来的文稿,这一词语就来源于王勃写作的故事。
王勃的父亲对儿子从小就很慈爱,经常教导王勃说:“人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孝”。王勃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常常暗中查访良医,希望自己将来能学一手好医道,作一个孝子。
11岁时,王勃到长安游学,结识了一代名医曹夫子。曹夫子,名元,字道真。据说他的医术非常高超,如扁鹊一样观人气色就能透视其五脏六腑,还能像华佗一样做开胸之类的大手术。王勃见到这位名医后,一见倾心,马上跪拜,请求做他的徒弟。曹夫子也十分喜欢王勃,更为其诚心所动,就收他作了弟子。
师徒二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默契多多。有一天,曹夫子私下告诉王勃一个秘密,说他实际上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直系传人。这本上古秘籍,最早由歧伯传给了黄帝,黄帝往下又经过53个传人,才传到他的手里。其中,第36个传人是扁鹊,华佗是第46个。曹夫子的医术出神入化,均与此有关,但他平时很低调,对这个秘密从不外泄。如今,他能告诉王勃,足见对这个得意门生的信任与厚爱。
从此,王勃对恩师更加尊重与感激,发奋学习,但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连家人也不知道。在长安,他不仅学习了《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技艺,还学了《周易章句》,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均有知晓。后来,他曾写出《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10卷等多部著作,可惜这些书都散失了。
3年后,王勃学业已满,准备离开长安时,曹夫子语重心长地说:“阴阳之道,不可妄宣也。针石之道,不可妄传也。无猖狂以自彰,当阴沉以自深也。阴阳之道不宜随便外露,针灸技艺也不可轻意传人;不要得意忘形地显示自己,应当不露声色地自我提高”。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感到一位恩师对自己忠爱的学生在谨守医道和易道上的亲切叮嘱。此外,他也告诫王勃应该谨守为人之道,不要才华太外露,要低调做人。可惜,长大后王勃并没能这样,他在官场上几遭劫难,据说都与他不避锋芒有关。这是后话,我们在此先按下不表。
龙朔三年(663年),13岁的王勃结束长安的求学生涯,时誉而归。不久,写下《上绛州上官司马书》,向家乡绛州的军政官献了一篇文章。“扬子云之澹泊,心窃慕之;嵇叔夜之逍遥,真其好也。未尝露才扬已,饰小智以惊愚;假势凭时,托中人而树迹。遍游天下,寒心於将相之门……”在这篇文章里,他第一次表露了自己想尽快寻找机会,建功立业的愿望。
13岁,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没有脱离稚气的淘气孩子,而此时的王勃却已开始考虑家国大事,有了从政为官的雄心。这就是天才与普通人的区别。
如果我们把王勃的一生比作一只大牛股的话,此刻这只横盘日久的潜力股已储备了巨大的量能,一旦遇到引爆点,便会迅速崛起,一路向上,势不可当。
这么年幼的孩子,能行吗?不要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二)未冠而仕
机会很快来了。14岁这一年,王勃听说新上任的右相刘祥道来家乡一带视察,便上书宰相,对国家大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当时,唐高宗李治因为患上风眩,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武则天乘机参政,开始掌握实权,但她并不满足,还想大权独揽,主导朝政。这就是当时的国家形势。
在《上刘右相书》中,王勃分别从军事、政治、经济、用人制度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论述,最后提了4条极有份量的建议:第一、国家侵伐高丽的战争有失误,用儒家的文德教化来代替武力征伐较为适合;第二、朝廷不应滥行赦令,一定要遵照儒家古制,坚持赏罚必信;第三、国家的币制有些混乱,商人乘机兼并土地,让农民无地可耕,应该“重农抑商”;第四、建议朝廷选拔优秀人才。“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只有品格高尚、清白无瑕的人,才能时刻把握自己,为官做事堂堂正正,造福国家和人民。
《上刘右相书》是王勃的成名作。这篇长文气势宏大,引经据典,有的放失,直中要害。宰相看后,大惊,直呼“隋儒王通之孙,乃神童也!”于是,他极力向朝廷表荐(上表推荐)王勃,说他在外出视察期间为国家发现了一个少年天才。古代的官员在巡视地方时,有责任遍查民间的贤才,并推荐给朝廷。
这是王勃作为潜力牛股即将崛起的第一个催化点。1年后,更大的机会来了。
麟德二年(665年),乾元殿在洛阳建成,朝廷举行盛大的庆典,王勃借机作《乾元殿颂》,献给唐高宗。“臣闻鹏霄上廓,琼都开紫帝之庭;鳌纪下清,珍野辟黄灵之馆。兼山配极,照鸾阙於霞标;荐水涵元,湛骊宫於雾壑……珠泥畅绩,银绳郁契。鹤岭云明,龙坛景惠。道超中古,功推下济。惟帝惟天,惟天惟帝。”
这是一篇华丽的骈文,四六句,工整对仗,词美义壮。在这篇赋文里,王勃还不忘对高宗皇帝进行一番大大的歌功颂德,目的是借献颂之名,以表进仕之意。
高宗看后,大悦,忙问是谁人所为?当他听说这篇赋出自一个15岁的少年之手时,惊喜万分,叹曰:“我大唐竟有如此奇才!”
就这样,在宰相和当朝天子眼里,王勃双双留下深刻印象,这为他后面参加科举考试奠定了基础。
乾封初年(666),16岁的王勃免去乡试和省试,直接应朝廷的幽素科考试,对策高论,被授予朝散郎,成为当时朝堂上最年轻的一位命官。
朝散郎是什么官呢?它是一种有名而无职事的官员,官阶为从七品。也就是说,一个没有及冠(古代男子20岁成年,束发戴冠谓之“及冠”)的孩子一出仕,就享受到了七品官的待遇。我们知道,在古代许多人奋斗一辈子,只当了一个七品芝麻官。这就是一个少年天才的不同凡响之处。
随之,王勃的文学声望也大振,与杨炯(年龄比王勃大几个月)、卢照邻(比王勃大13岁)、骆宾王(比王勃大15岁)一起,被誉为“初唐四杰”。其中,王勃的年龄最小,而才华最高,故排在四杰之首。
就这样,一只潜力股破茧而出,崛起为一只大牛股,经过连续多级爆发上涨,此刻是不是该休息一下了?不一定。
不久,沛王李贤听说了王勃的才华,再次把他召到自己府中任修撰,负责编篡文史。李贤就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六子,武则天的次子。从此,王勃伴在了皇子身边。
(三)祸起斗鸡赋
进入沛王府后,16岁的王勃奉命撰写《平台秘略》,供皇子们阅读修身之用。他采精集典,旁征博引,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洋洋洒洒,编写出囊括了“孝行、贞修、艺文、忠武、善政、尊师、褒客、幼俊、规讽、慎终”10大类内容的一部典籍。书典完成后,沛王更加赏识王勃,赏帛50匹。
千万不要小瞧这50匹帛,它值多少钱呢?在唐初,货币有三种形式:粮食、丝绢、银子。50匹绢可以卖50两银子。贞观年间,一两银子=今天的4130元人民币,所以50匹绢相当于现在的20多万元。这是一笔价值不匪的赏钱。
有沛王的厚待,加上工作舒心、环境优越,让王勃如鱼得水,才情勃发。
芳屏画春草,仙杼织朝霞。
何如山水路,对面即飞花。
在这里,王勃写下《林塘怀友》时,他的心情是何等的轻松舒畅。美丽的屏风上画着春天的花草,仙女的机杼织起美丽的晨霞。但这些又怎比得上山青水秀的川野里,花瓣扑面飞舞而来的大自然更清新美好呢?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在这里,王勃送好友离开长安、赴蜀中任职时,豪情满怀地写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诗中,没有离别的忧伤,有的只是对朋友深情豪迈的嘱托。“回身看,广袤的三秦大地拱卫着熟悉的长安城;向前望,滚滚风烟笼罩着陌生苍茫的远方,那里就是你要去的蜀津他乡啊!马上就要分手了,我和你一样,心中满是依依不舍!可是又有什么办法,谁让我们都是在外做官的游子呢!只要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我们相互时时惦记着,既使远隔天涯也仿佛近在身边。亲爱的朋友,千万不要在这岔路边,像小儿女那样伤心哭泣,让泪水打湿衣巾。”
这是王勃不到20岁写下的送别诗,写的感情真挚,意境旷达,震憾千古。如今,几千年过去了,此诗仍被后人传颂不绝。这就是王勃天赋的才情。
乘月披金帔,连星解琼珮。
浮识俄易归,真游邈难再。
抱负流俗非我乡,何当释尘昧。
在这里,他偶尔也会展开理想的翅膀,做一番《忽梦游仙》的美梦。在迷离的仙境中,往来穿梭,思考人生,畅想未来。
然而,好景不长,正当王勃刚刚打通从政之路,准备施展抱负的时候,因一首斗鸡诗,他的人生曲线瞬间如一只正在叠创新高的大牛股,突然调头,直线而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有一天,沛王和弟弟英王李哲(即后来的唐中宗李显)斗鸡时,令王勃赶紧写一篇斗鸡诗,为主人助兴,以杀一杀英王的锐气。据说李哲的鸡王是花重金买的,一次也没败过。王勃马上从命,写了一首《檄英王鸡文》: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
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
望之若木,时亦趾举而志扬;
应之如神,不觉尻高而首下。
于村于店,见异己者即攻;
为鹳为鹅,与同类者争胜。
这本是王府里的一首玩笑诗,不料很快传到了唐高宗面前。龙言大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什么意思呢?高宗认为,王勃身为博学才高之士,不对皇子们进行劝诫,反倒写下具有声讨性质的檄文,这不是故意夸大事态、挑拨离间吗?此人必须立即逐出长安,不得回府。
高宗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呢?因为皇子们为了争夺王位,相互残杀的现象历来不鲜。唐高宗在登基前,就亲身经历了哥哥李承乾和李泰的夺嫡风波,又对父皇时代发生过的玄武门之变心怀芥蒂,所以他对兄弟间的相争极为敏感。王勃诗中有“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见异己者即攻、与同类者争胜”等句,无疑惹了大祸。
王勃冤枉吗?很明显有些冤枉。斗鸡是唐代宫廷盛行的一个游戏。据记载,高宗的父亲李世民当政时,在寒食节的一次斗鸡比赛中,名臣杜淹曾写过一首《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的诗,暗喻玄武门夺嫡之变。“玄武门之变”指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杀死哥哥李建成(太子),登上皇帝宝座的事件。同样是一篇斗鸡戏文,亲自主导玄武门之变的太宗非常大度,并没治罪于杜淹,如今的高宗皇帝为什么要如此暴怒呢?后世有许多人猜测,因为王勃的才华太高,受到沛王府的人嫉妒,因而有人在皇帝面前进了谗言。
就这样,王勃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打击,被逐出沛王府。无奈之下,不得不离开长安。这一年,他年仅18岁。
天地不仁,造化无力,
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
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
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
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
“既使在唐尧的盛世之下,也会有坎坷和不顺的人啊;在如今的圣明时代,再美的烟霞也会有憔悴、失色之时啊!”遭受这次打击后,王勃开始感叹人生的凄凉、世事的难料与现实的残酷。无疑,他的心情是悲愤不平的。
一个天才少年,前面的路顺风顺水,一路高歌猛进。如今,却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瞬间跌入谷底。怎么办?他决定去西南游历,散散心。
四、蜀地漂泊
当年5月,王勃离开长安,孤身一人南下入蜀,开始了长达3年的漂泊流浪生活。期间,创作了大量影响深远的诗文,但风格与之前大不相同。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的岔路还是那么多、那么艰难。此刻,朋友已踯躅离开,只留下我一个人,不知道要去什么地方。匆匆忙忙去问路时,心里是那么的惶恐不安!面对茫茫未知的前程,我的心是如此的失意,再好的身子也会被悲凉和凄苦摧垮啊!”这首《别薛华》也是一首送别诗,但风格与意境,和他16岁时写下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已经大相径庭。
乾封三年(667年)夏,王勃进入蜀地,先后在绵州(今四川绵阳)、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玄武(今四川中江县)、金堂、广汉、德阳等地游居。巴蜀的山水再美,也掩不住诗人内心的寒凉。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上面这首《江亭月夜送別二首》,句句写景,却句句含情,无论是“乱烟、碧砌、飞月”,还是“离亭、江山”,给人的感觉都是清冷的,寒气逼人的,露出无限的凄楚情味。很明显,遭受这次打击后,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诗意也变得越来越深沉。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滚滚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好似在为我不停地悲伤。故乡远隔万里,远游人思念着早日回归啊!更何况在这晚风劲吹、黄叶漫山飘舞的秋寒时刻。”因为长期在外流浪,居无定所,怀乡和送别诗成为王勃这一时期的主要题材。
这首《山中》诗,从炼句取意上看,后半句有其叔祖王绩《野望》诗的影子。“东郊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野望》是一首舒情表志的田园诗。而王勃的这首诗则抒发了自己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到中原大地的复杂情感。二者的立意不同,但在风格上仍可见王勃的诗受其叔祖的影响很大。
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这一天,王勃与卢照邻在西南相遇。卢照邻比王勃大10多岁,是“初唐四杰“中的另一个才杰。卢照邻的一生也是不如意的。他和王勃的人生一样,均是年少成名,博学能文,但官场坎坷不顺,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18岁,卢照邻进入邓王李元裕的府中,任典签。邓王很爱重他,经常对属下说:“他就是我的司马相如”。27岁时,卢照邻离开中原,赴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作了一个小小的县尉。33岁时,回到长安,写下流芳后世的七言古诗《长安古意》,但因一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惹恼了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入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诗中的“梁家”指东汉外戚梁冀家,而武三思也是外戚专权,他认为卢照邻是在影射他们武家。卢照邻出狱后,身染风疾,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加上长期的病痛折磨,让他不堪忍受,最后自投颍水而亡,年仅40岁就结束了一生。
王勃与卢照邻相遇时,当时后者正在四川为官。二人都是在外飘泊,官场又不顺意,他乡遇故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所以,在重阳节这天,当他们一起登上高山,举杯对饮时,遥望故土,不禁感慨万千。卢照邻写下《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登上高山,遥望大地山川,回归故乡的心思、回归故土的热望,浓得如眼前散不去的风尘。我们都是身在他乡之客,一起喝下这菊花酒时,望着大雁飞过天空,心中的悲伤又怎能不一样呢!”在这首诗中,卢照邻怀才不遇、乡愁无限、渴望重返中原的心情一览无余。
20岁的王勃又有何感慨呢?他作了一首同题诗《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九重阳,登高回望故乡,在异地他乡、客中送客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举杯送友之际,心情格外的愁。我早已厌倦了客居西南的种种愁苦,想北归却不得。天上的鸿雁啊,请问你们为什么还要从北方飞来呢?”
对比卢照邻的诗,我们分明能感到,王勃思亲归家的愿望更为迫切与浓厚,句句戳心,字字入腑。要知道,到此时他已经在外飘泊了3年光景。
曾经,王勃因一首斗鸡诗而犯下过,不得不飘浪天涯。如果我们把这种飘浪当作是一种惩罚,那么如今王勃已经遭受了整整3年的惩罚,难道还不够吗?难道一只曾经的大牛股经过3年的底部盘整与蛰伏,不该出现反弹,不能东山再起吗?
三、二次被贬,死里逃生
咸亨二年(671年),21岁的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重新参加科考。当时,他的朋友凌季友任虢(guó)州司法。凌季友说,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市)地处长安和洛阳两个都城之间,是重要的官道枢纽,也是一个重要的药材产地。王勃学过医,这里对他发挥专长极为有利。于是,在友人的帮助下,王勃谋得一个虢州参军(军事幕僚)的职位。
可惜,上任3年,即咸亨四年(674年)冬,王勃的人生再次迎来打击。这次打击与第一次比起来,要严重的多,他因一桩官奴案而引来牢狱之灾。事情的经过如下:
王勃有一个做官奴的朋友叫曹达,曹达犯了罪,来王勃的住处避难。王勃一时心软,就把朋友藏了起来。后来,外面通缉的风声越来越紧,他怕走漏风声,被人举报,于是冲动之下,把曹达杀了。他以为自己做得很隐密,但还是东窗事发。
窝藏罪奴,本已不是小罪,如今又杀人灭口,罪加一等。就这样,他把自己刚刚拿到的一手好牌再次打烂,一只正欲重返苍穹的雄鹰再次折羽,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很快,王勃被下狱。就在等死的时候,赶上朝廷改元,大难不死,死而复生。
借此机会,让我们说说什么是“改元”和“建元”,XX元年又是怎么来的?按古代帝制,新皇帝登基后,一般都要颁布自己的年号,称为“建元”。因此,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就称为“元年”。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时,宣告年号为贞观,故有“贞观元年、贞观二年、贞观XX年”之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于是他把年号由前代的“贞观”改为“永徽”,永徽元年就是高宗继位的第一年。此外,如果同一皇帝在位时更换年号,就称为“改元”。如汉武帝改了11次年号,唐高宗用过14个年号。在任的皇帝为什么还要多次改元呢?因为古人认为改了年号,就能改变国家的气数,国运会重新昌盛起来,故改元是中国历朝历代的大事儿。
王勃此次能够死里逃生,就因为赶上了唐高宗把年号由“咸亨”改为“上元”,朝廷宣布大赦天下。王勃虽保住了性命,但他的仕途也就此宣告终结。
关于这场官奴案,历来令史学家们感到蹊跷,普遍的疑问是:“王勃作为一代才杰,不是无知无识、不懂律制之人,为什么要保护一个罪犯呢?既然他已经发慈悲,保护并藏匿了曹达,又怎能忍心杀死他呢?似乎不符合情理。”据新旧《唐书》记载,王勃遭此牢狱之灾,皆因情才傲物,被同僚所嫉。也就是说,他因为人高气傲,得罪了同僚,故被人设计陷害,或者说这个案件纯属受人诬陷,也不无道理。
也许是天意,王勃大难不死,自然令人欣喜。然而,出狱后,迎接他的是另一场悲哀。
他的父亲也受到连累,被贬为交趾县令,不得不离开中原,到南荒之外任职。交趾在今天的越南宜安省蓝江县,由此我们也会感到大唐疆域的辽阔,国土已延伸至越南。但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
出狱后,他马上给父亲去一封信,言辞沉痛地说:“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给家人带来的耻辱实在是太深太重。我只有粉身碎骨,才能补报父亲的养育之恩以及一片拳拳慈爱之心啊!亲爱的老父,您本来应该在家乡安度晚年的,如今却不得不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远宰边邑。您的儿子犯下的罪孽,苍天大地也不会放过啊!”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其内心的羞愧是何等的强烈,懊悔自责的程度又是何其的入心入骨、痛彻肺腑!
出狱后,王勃在家里停留反省了一年多。不久,朝廷又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但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断然拒绝。
“父亲,您在那个遥远的地方,过的还好吗?”王勃决定尽快去越南探望自己的老父亲。
五、《滕王阁序》留千古
上元二年(675年)秋天,王勃从洛阳出发,开启了风尘仆仆、远涉重洋、南下交趾之旅。
他途经九江时,见鄱阳湖满湖芙蓉,娇艳欲滴,又不满于历史上文人所作的逸曲妙韵,提笔作《采莲赋》,以表心中之意。
9月9日又是重阳,王勃路过南昌,来到滕王阁,正好赶上阎都督在此大宴宾客,以庆祝滕王阁新修成功。阎都督早闻王勃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
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由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婴,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时主持建造。李元婴受封滕王,故此阁得名滕王阁。2年后,新任都督阎伯屿再次重修滕王阁。在重阳节这天,他邀请远近文人和达官显贵,一起参加这次重修典礼。
其实,这场宴会也是阎都督为自己的女婿准备的。他让女婿提前写了一篇滕王阁序文,准备在宴会上当作即兴之作,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学。
席间,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在场的宾客写文作序。大家都心领神会,知道他的用意,所以当笔墨传到自己面前时,纷纷推辞不写。只有,王勃没有辞让。
为什么?我们知道,此刻的王勃刚刚经历过一场生死劫难,对人生已有诸多感触。尤其是怀才不遇与一腔愤懑压抑了许久,等待着释放与发泄,他等这一刻实是等的太长太久了。于是,接过传来的纸笔,当众挥笔而书。
阎都督马上生了气,觉得这个二十几岁的晚辈太不知礼,太不懂得人情世故了。于是,拂袖而起,假装更衣,转入帐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随时汇报。
听说王勃开篇第一句写的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笑了:“哈哈,不过是老生常谈。洪州以前叫豫章,这里是汉代的豫章郡城,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故郡和新府说的不是一个地方吗?有什么稀奇的,只是交待了地点。”
紧接着,王勃又来一句:“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都督闻之,沉吟不言。他在心里琢磨着,“古人认为,地上的每一个地点都对应着天上的一个星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滕王阁在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的分野之处,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这是在说滕王阁的位置非常独特。不过,这个年轻人总结归纳的不错。”
当王勃写到:“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时,闫都督就坐不住了,心心暗自舒展起来。“这座城池安枕于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英俊之才。王勃还算懂礼,这不是在夸我阎大人享有崇高的名望吗?”此刻,众宾客也由先前的寂静无声,开始交头接耳起来。
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时,阎都督的态度大变,觉得王勃写的实在是太美了,太妙了,他的才华太惊人了,真是让人服气,不禁一声惊叹:“此真天才也,当垂不朽!”
说完,这位刚才还因生气而离席的阎大人,再也无法按捺住心中的激动,走出后帐,前来一睹这个青年才杰的风采。只见王勃“对客操觚,文不加点,从容自若,顷刻而就”。
我们知道,王勃年仅26岁,就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此刻,如果他对天地与人生没有深刻的领悟,又怎能发出“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样荡气回肠的人生哲思与感叹?
想起自己16岁入仕当官,18岁因一首斗鸡戏文而被逐出长安,在陌生的蜀地飘泊多年,本以为会东山再起,不料24岁又因一场官奴案而毁了前程,差点性命不保,还连累了自己的老父亲。“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短短9年时间,从春风得意到落泊失意、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真是人生如梦,世事难料啊!今天,我能在滕王阁与诸位萍水相逢,甚是难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都是世间的匆匆过客啊!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啊!使梁鸿不得不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发生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我虽遭劫难,但又怎能怨天尤人,就此沉沦,一厥不起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人生在世又怎能放弃理想和情怀,浑浑沌沌过一生呢?
“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也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了一腔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又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呢!
最后,在文章的末尾,王勃总结说:“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王勃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过二十,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悫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如今却不得不抛弃一生的功名。为的是什么呢?全是为了到千里万里之外,朝夕侍奉我那不堪风霜的老父亲啊!”
很明显,此时的王勃已经不再有昨日的傲气。他是那么地谦虚,那么地低调,又是那么地满怀深情,字里行间充满对人生的感慨,对世事的领悟,对困难的永不低头与屈服。这些发乎于心、出乎于笔、叹乎于情、成乎于篇,有情有义、有思有叹、悲而不忧、痛而不泣、气慨志坚,长短结合、四六成对的文字,如同夏日里一颗颗打在芭蕉叶上的密雨金珠,打在了每一位宾客的心田,叮当作响,美不胜收、余味无穷。大家无不为之动容,无不为之悲切,无不为他的才气、志气和心气所感染折服。
王勃刚落笔,阎都督马上邀请他上座,大家欢饮一处,极欢而罢。
最后,王勃起身告辞,准备再赴征途时,阎公不无感慨地说:“有朝一日,滕王阁必将因王勃而闻名天下,我阎都督也会常常被人提起。不过,我沾的是洪州都督这个职位,还有少年天才王勃的光。”于是赠王勃一百匹缣,目送其扬帆离去。
这就是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的诞生过程。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欣赏几个民间传说的故事。它们虽并非真实,却能让我们从中进一步领略到王勃的才华到底有多么的高,他的事迹又是如何流芳后世的。
相传,王勃刚刚写完《滕王阁序》,阎大人的女婿吴子章腾的一下站了起来。他觉得自己被人抢了风头,大怒,声称《滕王阁序》是自己昨晚写好的,却被王勃偷偷窃取。见众宾客不信,他当众将文章一字不落地背了出来。众人皆惊,怀疑王勃真的是抄袭。
其实,吴子章也是一个才子,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王勃刚写完《滕王阁序》,他就完全记住,所以能当场背出来。
此刻,王勃毫不惊慌,反问道:“吴兄有过目不忘之才,令人佩服,但这首赋的末尾还有一首序诗,您知道吗?”
吴子章不能答。只见王勃起身挥墨,文不加点,马上又补写出一首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X自流!
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和鸾铃鸣响的华歌丽舞,早已停止。早晨,南浦飞来的轻云在画栋边上掠过;傍晚时分,西山的雨又吹打起珠帘。潭中白云的倒影每天都在悠然浮荡,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修建此阁的滕王,如今又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独自朝着远方奔流。
王勃写罢,众人皆服,无不称赞。那位有过目不忘之才的吴子章呢?羞赧而退。
这就是《阎婿背文讥王勃》的传说,故事还没有结束,还有另一半,名曰《千金只为买一字》。
王勃告辞离开,等阎都督与嘉宾们酒意消去,再次拿起王勃写的序诗,细细赏读时,突然发现一个问题:诗尾缺了一个字。槛外长江X自流?
空下的字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水”,也有人说是“独”,还有人说是“东”。阎公觉得都不妥,大家不要乱猜了,只有王勃本人最有发言权。于是连忙让人快马加鞭,去追问王勃。得到的回复是:“望阎公海涵。此一字值千金也,看大人出不出得起?”
阎公不悦,暗想:“这分明是在戏弄老夫!”又一转念,“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我也能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派人将金子送去,请王勃把落的字补上来。
仆人回来复命:“空者,空也!”大家听了不知其意,后来才弄明白,空下的那个字就是“空”字,完整的诗句应该是,“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知道答案后,大家的心头豁然一亮,一致承认这个“空”字用的实在是高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后来,唐高宗李治也读到了《滕王阁序》,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不禁拍案,惊曰:“此乃千古绝唱,天才奇绝也。”又读,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高宗想起了当年的往事,王勃18岁时曾因一首斗鸡诗而引得自己大怒,一气之下将他逐出王府。如今10多年过去了,再次见识王勃的才华后,他一扫成见,连声叹道:“作了一篇长赋,还有如此妙诗相配,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王勃乃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于是急问:“如今,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回答:“已落水惊悸而亡。”唐高宗喟然长叹:“可惜了一代英才!”
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序诗》的故事,虽属传说,却体现了王勃在世人心中的崇高地位。那么,王勃写下《滕王阁序》,辞别阎都督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上元三年(676年)11月,王勃来到广州。正赶上六榕寺举行法会,受宝轮法师的托请,写下《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碑文鸿篇巨制,长达3200字,是中国文学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长、内容包罗最广的宝塔铭文。2015年,经众多专家学者努力多年,《塔碑》的注译工作才完成,据说仅整理出的白话译文就有7000多字,还有各种注释长达464条。可惜,王勃不久去世,因而这部《塔碑》成了一代才子的最后绝笔。
有关王勃的去世有2个版本:一个是说他离开广州后,搭木船,一路渡海南下,准备前去交趾(今越南北部)探望父亲。时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亡。另外一个版本是,王勃已至交趾,见到了生活窘困、饱经沧桑的老父亲王福畴。在返家途中,遇海上飓风,年仅26岁罹难。王勃的出生年份到底是公元650年,还是649年,至少没有定论,所以也有27岁陨命的说法。
王勃去逝后,被安葬于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并建祠庙,如今祠庙不在,仅存雕像。
就这样,一位生于官儒传世、书香门第之家,6岁读《论语》、写绝句,9岁为《汉书》专家指瑕,16岁一出仕就享受七品官阶,才华横溢、文采飞扬,一生却坎坷不顺的神童志士,26岁英年早逝,魂归南洋;一位先后躲过了两次人为的灾祸,最终却没能躲过天灾与天意的一位旷世奇才,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给世人留下了千古绝唱《滕王阁序》,也留下了历千古而不绝的悲伤、遗憾与哀痛。
就这样,一位曾经高呼“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旷达之士,一位感慨“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的飘浪之人;一位面对“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的美丽风光,而心里堆满“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的失意之人;一位曾经感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却又在困境面前满怀理想激情,发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早熟天才,完成了他在人世间的夙愿,飘然而去,如一阵清风,回荡在“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世界里。
就这样,一位医家的弟子、道家的学子、儒家的赤子、诗家的骄子,如一片云、似一道霞、更像一只孤鹜,飞的越来越高、越来越远,永不回头,去到天国,只留下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梦。这个梦,与其说是中国诗词史上的绝唱,不如说是一位红尘赤子的梦与身影的幻化,就这样,千百年来任人欣赏,任人品说,任人追忆……假如王勃没有早逝,李白、杜甫、白居易可能成不了唐诗的杰出代表,而这个宝座该是留给王勃的,诸多后世学者作出这样的判断。
六、《滕王阁序》显高华
看到此处,也许您早想看看《滕王阁序》的全文,想知道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特色,或者说是它是凭借什么能够流芳千古的?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滕王阁序》描绘的世界里,共同体会一代青年才杰王勃的奇文绝唱。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jiàn)。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cān)騑(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lǘ yán)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zūn);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dì 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kuài)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今兹捧袂(mèi),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zǐ)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这篇文章不仅体现了王勃超乎凡人的才思才学,而且可以说是中国赋文史上的一个标志,一篇至今无人能超越的巅峰之作,主要有如下特色:
1、铺设之美。文章主要分了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了滕王阁的独特位置,“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其次、交待了阎都督大宴宾客的盛况,“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还有自己有幸参加宴会的原由。“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我要去探望父亲,路过这里,有幸参加盛宴,对阎都督的诚邀不甚感谢。第三、从远及近描绘了滕王阁周围的景致。在这“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季,远远望去只见“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近观身边的滕王阁“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一幅清新自然的景象涣然而生。第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虽在官场上几经沉浮,但儒家思想倡导的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理想情怀,仍然激励着王勃不要自报自弃,而应“老当益壮,穷且益坚,扶摇可接;桑榆非晚。”第四、最后一部分交待了自己献丑写下这篇斌文的心情,如有不妥之处,还望阎大人和在座的诸位贤士海涵。
这四部分内容铺设有序,由景及人、由人及事、情景交融、抚今怀古、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纵横万千、一波三折,跳跃起伏,回环往复、意境高远、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不繁锁、不杂乱。如一串连珠抢,打的紧凑优美有力;又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洋洋洒洒,美不胜收。这就是文章内容安排和结构布局之美。
2、对仗之美。《滕王阁序》语言优美、词情豪迈,工整对仗,是一篇经典的骈文代表。
什么是骈文?它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工整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骈文产生于魏晋以来,唐以后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故也被称为“四六文“。在声律上,讲究平仄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若词章运用得当,能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我们可以看到,在《滕王阁序》中、如果去掉“磋乎”、“鸣乎”、“所赖”、“云尔”等叹词与“勃”的自我称谓外,剩下几乎都是四六一语的对偶句。(1)有的是单句对,如“云消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2)有的是复句对,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3)还有的是本句对,如在“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中,“襟三江”对“带五湖”,“控蛮荆”对“引瓯越”。
通过多种方式的对仗,营造出错综多变、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艺术效果。
3、气韵之美。一篇好的文章,用词优美固然重要,但文字背后的感情、心气才是文章的根与灵魂。
无疑,王勃的感情和心气,从文章开头第一句我们就能感到它是扑面而来的。比如在描绘洪州“人杰地灵”时,他一口气铺排了十多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从历史人物到现实人物、从文臣到武将,不厌其多,极成功地渲染烘托气氛,使人产生恨不能马上飞到滕王阁,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与亲临宴会现场的愿望。
直到结尾最后一句,这种扑面而来的感情一直都在纵横挥洒、展转生发,因而全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心舒意旷,直呼过瘾。这就是一代诗学骄子的不凡气韵。
4、用典之美。文章出现的典故高达30多个,而且用得非常贴切,使文章显得富丽典雅,而且委婉真切。我们撷取几例作一说明:
“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zūn);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句包括了4个典故,睢园指汉梁孝王的菟园,梁孝王曾在园中聚集文人饮酒赋诗。彭泽是今江西湖口的一个县,此处代指陶渊明,他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邺水: 在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邺下是曹魏兴起的地方,三曹常在此雅集作诗,曹植作《公宴诗》说:“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临川,郡名,代指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
因此,这句话是在赞美阎都督举行的滕王阁之宴,意思是说, “今日的盛宴好比当年的梁园竹林的聚会,酒量也胜过田园诗的鼻祖陶渊明。大家又像邺水赞咏莲花的诗人,文采也胜过了山水诗的代表人物谢灵运。音乐、饮食、文章、言语,这四美皆备全。”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不被重用,直到汉武帝时才被举荐,可他已90多岁,又怎能出山为官呢?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多次带兵击退匈奴,一生军功卓著,却始终未获封爵。“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一代文圣贾谊,被汉文帝贬长沙,那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啊。东汉的梁鸿,因为写了一首《五噫歌》讽刺朝廷,因此得罪汉章帝,不得不避居海滨之地,难道当时不是一个圣明的时代吗?
王勃连用这四个典故,用来隐喻自己命运坎坷,为沛王府修撰而受人排斥打击,因一首《檄英王鸡》而被高宗逐出长安,虽心怀愤懑之情,却含而不露。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两个典故是隐喻目己不畏险阻、壮心不已的坚强信念。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终军字子云,汉代济南人。武帝时自请出使南越,表示如果朝廷能授给我一段长缨,自己一定要把南越王生擒,绑至阙下,当时他年仅20多岁。投笔从戎,指的是班超为国争光,出使西域的故事。宗悫,南朝宋南阳人,年少时就立下“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志向,后来因战功卓著而受封。王勃借用这3个典故,隐喻自己“长风破浪”的浩气和积极进取的决心。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王勃累计用了30多个典故,抚今追昔,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囯的人格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他继承了祖父王通倡导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回顾王勃的一生,他经历了几次劫难,官场失意,际遇不顺,但他的骨子里是悲而不泣、愤而不忧,乐观积极向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勃的《滕王阁序》之所以能流芳后世,不仅仅是因为其文具有铺设之美、对仗之美、气韵之美、用典之美,核心在于他用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抚慰了一颗颗曾经跌倒在理想路的受伤的心灵;鼓舞了一个又一个在挫折面前不沉沦、不绝望的人;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向着梦想,披荆斩刺,逆旅前行,不是吗?
滕王阁能屹立千年而不倒,王勃写下的《滕王阁序》能历千古而传颂不绝,历史传承的是什么呢?我想,它传承的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楼阁,也不仅仅是一篇华美盖世的文章,而是在传送着一种人格与精神力量。
最后,在结束本文之际,让我们以金代布衣高永的一首《大江东去·滕王阁》诗,向王勃这个才高位低、仕途坎坷、人生不顺的才学之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闲登高阁,叹兴亡,满目风烟尘土。
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
秋水长天,落霞孤鹜,千载名如故。
长空澹澹,去鸿嘹唳谁数。
遥忆才子当年,如椽健笔,
坐上题佳句。
物换星移知几度,遗恨西山南浦。
往事无凭,昔人安在,何处寻歌舞。
长江东注,为谁流尽千古?
唐高宗李治的年号:1、永徽(650-655):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治即位,第二年改元永徽,共使用6年。2、显庆(656-661):"显庆"又叫"明庆"、“光庆",是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后来的唐朝人追称的。3、龙朔(661-663)。4、麟德(664-665)。5、乾封(666-668)。6、总章(668-670)。7、咸亨(670-674)。8、上元(674-676)。9、仪凤(676-67年)。10、调露(679-680)。11、永隆(680一68年)。12、开耀(681-682)。13、永淳(682-683)。14、弘道(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