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着目标去听课
今天要拆解的这一小节课,标题是“沟通模式--言简意赅,提升职业影响力”。我暂停了一下,花了十多分钟,梳理自己在这方面的问题,尝试带着问题目标去学习。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受老师昨天的课中提到输出写作要有策略,那么听课的输入同样应该也是要有策略的。
最近在一本书里看到一个小实验:
闭上双眼,花30秒,想一个你周围有哪些物体是蓝色的。(闭眼了吗?)
然后再睁开眼睛,环顾一下你的四周,确认一下周围都有哪些蓝色物体。
如果你和当时的我一样,闭眼了,然后一睁开眼,就会发现好神奇呀,蓝色的物体映入眼帘,好像自动地飞进眼睛里。
当你树立目标时,会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寻找蓝色物体上,这时蓝色物体会从感觉记忆进入到短时记忆,所以在睁眼的瞬间,我们会很自然的捕捉它。
这个实验的结论是可以通用到学习中,如果我们不想看完书后效果不佳,听完课后白听,就可以尝试一些方法,去找到最佳的输入方法,让知识像刚才的蓝色物体一样,自动“飞”进脑子里。
整理了一下自己在沟通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有时,自己觉得讲得很清楚了,但研发同事、领导却还是没有GET到。
2、作为一名职场老司机,很多时候还是用感觉在沟通,没有形成自己的策略。
3、工作中,有小范围的沟通,有大众演讲,每个不同的场合注意事项有时会分不清楚。
带着这些想要得到启发的问题开始听这堂课,第一遍觉得无创新,很都是旧知识;第二遍听后发现,把这些有道理的模型运用起来了,才会有价值;第三遍发现,知识付费并无新鲜事,最关键最关键的是你知道后,有没有做到,有没有真的解决了在职场中遇到的问题。
老师重点提到了用三大招来解决沟通中存在的90%以上的问题,有模型,有案例解释,此为这小节课的重点。
(二)三大沟通思维模型解决方案
第一招:不是SCQA而是SACA故事模型
老师说第一招故事框架的时候,首先要做背景情况介绍,我马上想到的就是传说中五百强公司通用的SCQA故事模型,但第二个却说的是要确立目标,第三讲的就是要现状与目标之间的障碍和冲突,第四则是行动,要突破障碍,实现目标要采用的行动。
与SCQA模型对比,Situation交待背景情况相同,目标(AIM)替代了障碍、冲突(complication),让沟通的双方带着共同的目标进行协作。C就是障碍与冲突,替代了聚集的问题(Question),最后虽然都是A,这个A是ACTION,行动之义,而之前的模型是Answer是回答。SACA更聚集在提出目标,解决问题上。
认真的听了老师讲的好几遍案例,细细的品了一下这个模型,如果用在我下周一的周总结上可运用这个模型来做一下事前沟通。
情况:目前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线上用户流量少,合作是必然趋势。
目标:本周公司给我们小组定了二次传播要实现的月度KPI。
障碍:本周我们开展了自身运营(线上活动、每日知识卡片、推文)及合作运营的尝试,要完成KPI必然是走合作运营的方式可以规模化,但又受制于技术上没有体现合作方的专属标识及品牌的名气小,有不小的难度。
行动:合作运营的路要专门来讨论下,从品牌及产品角度来支撑。自身的运营工作继续精耕细化。
运用这种模式表达,可以让领导看到我们的进展和思考,也能看到实在的现状问题,也容易得到技术的支撑。如果觉得这个合作运营是重点,就要投入资源来做这个事。
之前我往往在沟通的时候,多会说下一步干什么,而没有反馈我做了什么样的尝试后,还存在一些障碍,冲突点。
第二招:黄金思维圈模型
这个模型我经常用,在这节课中的新知,再次讲到苹果公司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这个模型的用处,不仅仅是自己平常一些事情的思考,它还可以用在产品发布会等对外宣讲上。
比如,我来介绍我们的项目时,不应该先说我们是做健康知识付费的平台,先说WHAT,而应该从内核说起,说我们的理念,为什么要做,及准备如何做,怎么做。
我们是以提高培养国人的健康素养为理念,聚集医学健康教育,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及医疗费用,为医生和患者搭建信任之桥,让医生成为最富有知识、含金量最高的群体,让患者、大众都能更健康地生活。
这个发现很好,发现大BOSS介绍项目的时候,真和我们的逼格不一样,他更有远景,更有说服力和情怀力。
第三招:金字塔思维模型
这个模型也是很熟悉的,写作、沟通、演讲都能运用。我曾经在上半年的时候,看过不下5本麦肯锡的书,也输出过几篇相关的文章。
上半年辅导皓泽学作文时,我曾经用过金字塔模型来给他解释,可以按三个步骤的方式来写作文,收效比较明显。
第一步:写标题、中心思想及分论点。
如果用“我喜欢的夏天”为例,或以“我感受到四季的魅力”来构思作文的框架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二步,有了这个大框架后,然后就往里面添内容,也就是我们说的找素材。素材是服务于主题和论点的。
第三步:可以延用麦肯锡的说法素材库呀,可以去找找有没有好的好词好句,范文,可以让自己写得更出色。
通过前面三个步骤,做到分论点服务于中心论点,论据服务于分论点,且它们之间要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及主次分明,这才会是一个很清晰的金字塔思维模型。
(三)看多少书,听多少课最终都是为了提高思维模型
回顾一下我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一些答案,有了这样的一些认识,日后可以运用起来:
1、有时,自己觉得讲得很清楚了,但研发同事、领导却还是没有GET到。
思考后的答案:不仅可以用SACA,也可以用黄金思维模型。让我们的讨论不仅仅在WHAT层面,而是要带领他们从WHY,HOW层面,再来说WHAT。
2、作为一名职场老司机,很多时候还是用感觉在沟通,没有形成自己的策略。
思考后的答案:将这三个模型反复使用,出口时在心里按这个模型打下草稿,然后再亮出自已的观点,反倒会好。
3、工作中,有小范围的沟通,有大众演讲,每个不同的场合注意事项有时会分不清楚。
思考后的答案:小范围的沟通可以多用SACA,把目的和行动都讲清楚,这样比较容易推进事情的进展。大众演讲时,特别是产品宣讲的时候,要用黄金思维圈去传递产品的理念、用途等,树立品牌等概念。写述职报告PPT时,用金字塔原理,可以体现逻辑化、思考力。
写到这里,很自然的涌现出,去年听的李善友老师讲过的一段话:“成年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更多的信息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提高思维模型是沟通的第一性原理,它是非常关键的要素之一。它就像是我们大脑中已经固化的“套路”和“惯性”,人类的日常决策中,仅有1%的理性决策。剩下的,多半是被自己的惯性所绑架的直觉。
能否抛开直觉,提纯出现象背后的本质,是普通人和顶级高手的区别。普通人做事跟着感觉走,只看表面现象,靠的是不经反省的惯性动作;而顶级高手则有更强的抽象能力,把时间用在研究规律上,不断矫正自己的思维模型。
慢即是快,一天一课的打磨,在心里反复推演,优化迭代自己的思维习惯,才能真正消化和吸收。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只要你发声,就尽量做到掷地有声,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