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心机就是最大的善良
◆ ◆ ◆
文 |石禄生
前言
上下五千年,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古代中华思想,形成了庞大的体系,产生了诸多伟大的先哲,涵盖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内圣外王、理学、心学等百家思想。
这些中华思想流派,以及它们的圣贤代表人物,在漫长的时空中,散发出耀眼的思想光芒,照亮了中华历史,引领着无数古代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现藏有一套,书写并制板于清道光五年的“中华先哲格言”精典字板,目前存放于福建龙岩学院闽台研究院艺术馆展出。
全套共计十块字板,分别记述了从先秦战国至明代各个时期重要先哲人物的思想语录,殊为珍贵。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该套思想语录字板,每一块都独立成篇,阐述了古代先哲在某一方面的认知心得。为便于有序推出,笔者以相关语录诞生的时间为顺序,对全套字板语录予以解读。
1
普天之下,皆有共识:人心是最不可测的。
不管是内心善良、仁义,还是心藏凶险、无德,每个人都是“不可测”的一部分。毕竟,读心术是不存在的,没有人真正看得穿他者的人心所想。
既然人心复杂,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就天然地对他人的内心世界,抱有一定的敬畏或畏惧之心。
所以人们普遍也有共识:满脸横肉外相凶狠之人,其实没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那些心机很重的人。用时下的话来讲,就是“心机婊”一族。
需要说明的是,心思谁都有,谁还没个难言之隐、内心小秘密、小算盘?严格意义上,这些统统都不在心机范畴内。
所谓的心机,泛指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通常采用做局、设陷阱、诱惑、胁迫等手段,违背他人的意愿去攻陷或祸害他人,从而使自己获益的不良心术。
心机重重之人,其可怕之处在表里不如一,表面上或许和蔼可亲,内里却暗藏杀机,而他人却难以识别出来。
但凡我们能读得懂别人的不良心机,“心机婊”自然也就不可怕了。问题是,心机婊之所以是“心机婊”,就是因为掩藏功夫了得,凡夫俗子应付不来。
但是,人看人看不懂,动物们却往往可以明察秋毫。就像有些动物可以通过神秘的身体感应机制,提前预见到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一样,在我们眼中没有思维能力的动物,往往却能判知它们所面对的人,是否心怀恶意。这就是世界神奇的地方。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现藏的“中华先哲格言”古制字板,第四块字板即载述了有关心机祸害的言论:“孺子心虚而雉驯,海翁机息而鸥亲,此藏机挟术者,鸟怖其凶人避其害。”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字板全文大意如下:心志淡泊之人,虚怀若谷,连飞禽走兽也能驯服于他;海边的老人,没有了心机,海鸟也会来亲近他。凡是暗藏杀机、心术复杂之人,飞鸟会害怕他,旁人也会躲着他,以防被其所祸害。
该段先哲语录的遣词造句,尽显古代汉语之精妙。简要诠释字词如下:
“孺子”,具有多重含义,理解为幼童、天子诸侯、隐士等,均无不可。孩童本为无害,鸟禽亲之;天子、诸侯实施仁政,恩泽惠及禽兽,是“雉驯”(驯化鸟禽)的最初始含义;隐士淡泊,无有凶机,走兽亲之,亦是理所当然。
“心虚”一词,跟我们今天理解的负面含义当然不是一回事,意为虚怀若谷,心胸容得下万物。
“雉驯”是古代固有的汉语词汇,泛指地方官员实施仁政,连飞禽走兽都驯服。
重点是“机息”一词,也是古代特有的汉语词汇,意思是心机止息。人生在世,完全没有心机的人是不存在的,但老人看遍世间风云,让心机停息下来,是符合人性规律的。所以文中以“海翁”作为参照。
那么,本文所述“中华先哲格言”关于心机祸害的言论,出自哪个哲人之口呢?
经查证,“孺子心虚而雉驯,海翁机息而鸥亲,此藏机挟术者,鸟怖其凶人避其害”,该段文字是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总结前人的智慧,提炼而成。
本文从“孺子雉驯”和“海翁机息”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其典故的来历。
2
关于“驯雉”部分,最早的出处是《晋书·孝友传论》:“许孜少而敏学,礼备在三。驯雉栖其梁栋。”后又有唐代科举状元李瀚,作诗《蒙求》:“鲁恭驯雉, 宋均去兽。”
通过上述古代诗书索引,我们可以得知,跟“驯雉”有关的,有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许孜,另一个是鲁恭。这两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孝人物。我们分别论述之。
晋代的许孜,是今浙江东阳人士,他自幼饱读儒家经书,不但敏而好学,而且为人孝友恭让,无疑是儒家文化坐标体系中的贤孝典范人物。
许孜在二十岁的时候,曾短期拜师一个叫孔冲的人。后来孔冲去世了,许孜竟然跑到孔冲的家乡会稽(今苏州一带),为之守墓服孝三年。
不久后,许孜的父母也相继过世,许孜就在父母的墓前安家植树。
如此孝行隐忍之人,在周遭的人和动物看来,当然是无害的。不但无害,还感天动地。久而久之,山林的飞禽走兽都不怕许孜。
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野鸡,都在许孜的房梁栖息;山中的猛兽和羊鹿等,都在许孜的院子里睡觉。神奇的是,连动物之间也不会互相攻击。
笔者曾设想过,许孜“驯雉“的故事,会不会是历史上儒家文人墨客夸张杜撰出来的?
再仔细琢磨,也不是不可能。一个人只要对动物无害,时间长了,飞禽走兽亲近他或不回避他,也符合自然界规律。
所以,历史上的许孜,不但以孝行闻名,更以“驯雉栖其梁栋”而被史家记述。后有诗云:“能感猛鸷类,都无搏噬心。同游至鹿虎,共宿有鸠鹰。”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贤孝人物鲁恭。
鲁恭是汉代汉章帝年间的一个地方官员。他是今陕西兴平县人,但后来做官到了今河南中牟县,当县令。
鲁恭这个人,跟一般的县官不同,他没有官老爷的威严和架子,治理民生县情,刑法与惩治手段,基本不用,凡事以讲道理为主,就像电影《方世玉》里头的雷老虎:“我是以德服人。”久而久之,受他的影响,中牟县的社会道德水平也变得很高。
电影《方世玉》雷老虎剧照
当时鲁恭实施的仁政,名声在外,据说连飞禽走兽都被感化了。
坊间传闻,中牟县有三奇:一、蝗虫都不侵犯该县农作物;二、这里的野鸡到处跑,既不怕人,路人也不抓它们;三、中牟县的小孩都有仁慈之心。
对于鲁恭和中牟县的种种传闻,上级官员是不信的:“好大喜功,吹牛吧!“于是派员去中牟县实地考察。结果派去的人在当地所见,果然与传闻一致。
至此,鲁恭的谦恭礼让与仁德政风,名扬汉朝廷。这便是“鲁恭驯雉”的来历。
综上所述,晋代许孜和汉代鲁恭,这两个人的儒家贤孝境界,共同构成了“孺子心虚而雉驯”的典故来源。
3
我们再来谈“海翁机息”的典故来历。
这部分相对要简单得多,它没有具体的人物作为参照,而是历史上有诗词名家,通过显而易见的推理,将海边老翁作为没有心机的角色设定,形成了历史文本。
先是有唐代诗人李商隐《大仓箴》云:“海翁无机,鸥故不飞;海翁易虑,鸥乃飞去。”意思是说,海边的老翁没有心机,所以海鸟不会惊飞;但凡老翁深思多虑,海鸟便会惊觉飞走。
后有明代文学大家与抗倭名将汪道昆《五湖游》曰:“海翁自是忘机者,头白昏昏只醉眠。”再次把海边的老翁设定成没有心机的角色。至此,后来的人都约定俗成地把海边老翁当成是最无害的人。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眼熟感?的确,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海边的老人都是很逍遥的,仿佛人间神仙一样的存在。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从中透露出的人生境界与智慧,自不必多说。单单是近年兴起的欧美鸡汤段子,也不乏相似的“忘机”意境:
话说有一个中产阶级精英人士,在海边遇到一个半老不老的渔翁在钓鱼,看他惬意地晒着太阳,昏昏沉沉状,似乎并不在乎能不能钓上鱼。
于是精英人士出于好心相劝:“看你还不到退休的年龄,怎么不去奋斗,反而在此浪费时间精力?”
渔翁反问:“奋斗了又怎么样呢?”精英人士:“那样你就能拥有大笔财富。“
渔翁又反问:“拥有大笔财富又怎么样呢?”精英人士说:“那样你就能安心退休了,然后每天在海边钓鱼多惬意。“
渔翁淡淡回应:“我现在不是已经在海边钓鱼了吗?可惬意了。“精英人士哑然说不出话。
这个段子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在海边钓鱼的,不管是不是老翁,大凡都是心志淡泊,或者说没有心机的人。
他们跟所谓的中产阶级精英人士,根本是两路人。后者往往是精于算计的心机分子,他们跟海边的渔翁尿不到一壶去。
二、执着于在海边钓鱼的人随处可见,他们很少在意钓上来几条鱼,图的只是个“渔翁之意不在鱼“的乐趣。
对此,我们也大致有一个判断:相对来说,这个群体的确心机不怎么重。年轻的执钓者尚且如此,何况老人乎?
由此可见,海边的老翁,对人畜无害,心机停息,基本上是世界共识。
我们也不禁要感叹,古代的李商隐和汪道昆,不愧是睿智中人,早在千百年以前就洞见了海翁的人生境界。
“孺子心虚而雉驯,海翁机息而鸥亲”,短短两句话,道出了中华古代先哲对于淡泊处世态度的无限推崇,其间不仅有儒家的贤孝思想,还有道家与世无争的逍遥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