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这里是“梓涵爸爸之声”。从今天开始正式分享《叛逆不是孩子的错》。最初接触这本书是通过樊登读书会,但决定拿出来分享,源于我小姨前几天的一个电话,在诉说了上高一的表妹种种叛逆行为后,她焦虑地问我怎么办。关于她们母女的爱恨情仇,我们一大家子人一直在关注,特别是我妈妈,心疼小姨的付出。但其实表妹更可怜,这么说吧,她是在小姨恨铁不成钢和打是亲骂是爱的舆论导向及生动实践中长大的。面对如今体力和智力都已明显占优的表妹,小姨束手无策。我说:姨,你要看书学习,姨说:我看了呀,我说看的什么呢?她说:比如《孩子,你要把自己逼进名校》。我说:既然改变不了孩子,就改变你自己,看一些教育父母的书。姨说,那你帮我找找。随后,我就买回了这本《叛逆不是孩子的错》,想看完后,给我姨开个处方儿。
对此,我妈妈不认可,她一直认为,在这对儿母女的战斗中,我表妹问题更大,而她的妹妹是无辜的。于是,我拿来《叛逆不是孩子的错》,翻到第14页,给我妈妈读了一段“父母容易导致孩子叛逆的22种消极行为”,我相信,每读一种行为,妈妈都有一种“见证奇迹”的感觉,因为太神了,22种行为,在我小姨的身上几乎都有。随后,妈妈给小姨打了电话:小呀,你千万不敢再吼叫打骂孩子了!
我妈妈是一位有老主意的人,能改变她的书,绝对能改变更多的人。为此,我决定,把这本书细细讲出来。
这本书的英文名字是“10 days to a less defiant child”,意思是“用10天时间减少孩子的叛逆”,在出版中译本时,译者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关于译者,需要介绍一下。陶志琼,教育学博士,宁波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家庭教育咨询工作。在书的开篇“译者序”中,她说到:家庭教育的病因在父母,而不在孩子,父母教育孩子只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方法。孩子生活的环境和氛围,决定着他的品质和命运。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想,这也是陶博士把书名改成“叛逆不是孩子的错”的原因吧。
在这篇序言的最后,陶志琼博士写了这么一段话:亲爱的父母们,如果你们真爱孩子,就陪他一起成长,做个放风筝型的父母,做到心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里有分寸,脚下有土地。如果你们真爱孩子,就远离攀比,做个心平气和的父母,把孩子的错误和失败看做他成长的经历和机会,能够为孩子取得的小小成功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如果你们真爱孩子,就适当地给孩子减压,因为最后一根稻草可能会压死一头牛,积累压力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如果你们真爱孩子,就让他独立,做个适当放权的父母,尊重孩子拥有的独立空间和时间的要求。
怎么样,各位家长,听完这诗一样美的文字,对您会有一丁点的触动吧!
每天3分钟,进步一点点。这里是“梓涵爸爸之声”,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