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冬的一个寒冷下午,一个6岁小男孩和妈妈一起路过华盛顿广场公园,看见公园里有人在下国际象棋,好奇心驱使前往观战,棋盘上各种棋子既陌生又令人着迷,从此他的人生和国际象棋结缘……之后数年夺得多项美国青少年及成人象棋大赛冠军,13岁即获得“象棋大师”头衔,成为傲视天下的棋王。影片《王者之旅》讲的就是这样一个传奇故事。片中主角乔希·维茨金确有其人。在纵横西方棋坛数十年后,他厌倦了长年累月高强度思考和棋盘厮杀的国际象棋,22岁时从零基础开始研习太极拳,没想到短短数年功夫又20余次夺得美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太极拳冠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太极拳王”。在国际象棋和太极拳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都取得如此惊人成就,只源于他异于常人的“学习之道”。
《学习之道》这本书,正是乔希·维茨金在而立之年对自身20余年个人成就的总结回顾。他说,“我意识到自己最擅长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极,而是学习之道。”
不怕失败、心态开放,保持对学习的持续热爱
美国管理学家及组织顾问彼得·圣吉指出,“从内心来说,我们大家都是学习者。这不仅因为学习是我们的天性,而且我们大家都非常热爱学习。”而乔希·维茨金却说,“绝大多数有追求的人,不管是年长还是年幼,在学习方法上都犯下了很可怕的错误。他们沮丧地偏离了主道,而那些走在成功道路上的人却始终沿着正确的轨迹稳步行进。”成功的人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坚持“渐进”学习理念,而那些最终失败却裹足不前的人们,往往符合“整体”学习理论的特征。
如果你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每次考试都是满分,偶然一次不及格,你为了维护脆弱自尊竟然声称你其实对数学不感兴趣,放弃了吸取可贵的经验教训,从此也不再像之前那么努力学习数学,你这种学习方法及态度就是整体学习论。而那些不管是面对成功还是失败,都在自身领域默默耕耘、不断吸取经验教训、知识智慧的人,则是渐进式学习理论实践者。整体式学习理论强调天生我才,对能力抱有“整体观”而忽视后天努力,不敢面对现实变化和失败打击;而渐进式学习观则既重视天赋,更不忽视后天锤炼,懂得适应变化、接受失败和经验教训,从而能够持续改进、渐进前行。正如乔希·维茨金所言,“拥有健康的心态,能够从每次经历(不论好与坏)中有所心得,这样的人才能一路走下去,并且一路都能走得很开心……这一点,恰恰就是学习艺术的核心所在。”
乔希少年时在国际象棋方面天赋过人、同时又极擅学习。他在与街头象棋爱好者、老师、同龄人甚至成人的棋盘对抗历练中持续吸收、学习有关象棋的一切知识和经验教训。他在比赛中不断取胜,当遭遇巨大失败时,他也能保持对象棋的热爱与开放心态,从而能有效吸收失败的经验教训,继续前行。
当你面对工作、生活等领域的诸多困难、失败及挑战时,是否能永远保持开放学习心态,持续探索优化干好工作的方式方法,吸取一切经验教训为我用,不断尝试扩大自我能力的边界,锐意精进、不断前行呢?
接受变化、保持弹性,建立自己的“软区域”
古印度有一则寓言,有个人想步行穿越大陆,但当时陆地上布满了荆棘。他有两个选择,要么铺一条路征服大自然,要么做一双草鞋。正如乔希所言,“做草鞋就是他内心的解决方案。像‘软区域’一样,它不是将成功建立在一个‘服从于他’的世界或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之上,而是建立于才智的准备与坚韧的意志力之上。”
乔希在他的少年象棋职业生涯中,靠着“初生牛犊”的猛劲经历短暂辉煌后,却发现越往前进阻力越大。比赛现场的噪音、对手有意无意的干扰、恶意犯规,他成名后媒体的采访、粉丝的疯狂追逐,甚至他脑海中偶然浮现的音乐片段都让他在赛场上无法冷静思考,一旦他无法聚精会神于棋盘,等待他的只能是惨败。直到有一天他脑海中又浮现出恼人的音乐片段,彼时他决定顺其自然,就随着脑中音乐节奏来下棋,没想到出奇地顺利,他轻松拿下了那一盘。由此他逐渐探索并建立起自己的“软区域”,不管外在环境及自我内在心境如何,不再一味试图对抗环境及自我,坦然接受这一切并学着将这些事情为我所用,如此你就建立起了自己的软区域。
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必然会遇到诸多不如意的外在环境限制、各种预期及未预期的动态变化等,甚至内在的自我怀疑、自我责备等内部噪音可能对我们的干扰更大。没有十全十美的环境和自我,坦然接受生命中的一切人与事,接受当下自我的本真状态,将生命中的每一圈涟漪都融入自己创新思维过程中,融入自身工作学习、思考探索、成长成熟的每时每刻。如此你的“软区域”才会弹性十足,就像柔韧的草叶,在劲风中左右摇摆,以顽强的生命力幸存下来,而非像干树枝一样在与劲风对抗中折断。正如乔希所言,“在现实生活中我一直致力于去接受变化,而不是与之抗衡。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加上相应的行动,不论是我在象棋生涯里的弱点,还是我的个人生活中的缺点,都统统转变成了一种能力。”
放下自尊,以退为进;精深练习、锐意进取
乔希在22岁秋天的一个晚上,开始在太极拳馆学习太极,师从太极名家陈威廉。由于他出众的悟性和学习能力(悟性的本质也许就是高效学习能力吧)——渐进式地高效学习领悟一切与太极有关的知识、经验和技巧等,乔希成长得很快。几个月后他就能跟太极拳馆的高级学徒进行切磋了;练习太极短短数年间,他就在美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太极拳比赛中数次夺冠。
乔希之所以能如此进步神速,最大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他敢于放下自尊、以退为进。刚开始他与拳馆的高级学徒切磋时,常常被摔得七荤八素,每天浑身伤痛地回家;第二天他依旧能放下面子,坚持与比他强大的对手开练。渐渐的,他不再害怕那些手下不留情的师兄们,他把日夜练习琢磨的技巧充分施展出来,竟然奇迹般赢得胜利。
根据“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不管是任何人,只要在自身专业领域付出一万小时(大概十年左右)的历练,就有望成长为世界级人才,当然这一万小时指的是针对自身专业技能展开的分秒必争的精深练习,而非混日子、磨洋工。乔希不管是在年少时从事国际象棋还是成年后太极拳学习过程中,都付出全部心力针对专业技能的提升、完善和弥补短板而展开各种形式的精深练习,以求不断提高专业水准。他渐渐总结出“划小圈”和让时间放慢的技巧。
用乔希的话说,所谓“划小圈”就是有效地压缩技能的外在表现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在实质。一段时间之后,广度就会慢慢缩小而力量则会逐渐增加。换句话说,就是在掌握基础专业技能等各项要素后,要集中精力进行深度挖掘,而非把主要精力耗在浮泛潦草地拓展专业广度上。在当今专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能生存发展乃至取得巨大成功的无疑是各专业领域的极致专才,而非浅尝辄止的“知道分子”等通才甚至杂家。正如乔希所言,“每天都要学得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因为学得更深可以把我们潜力中那些看不到、感受不到但又极具创造力的部分挖掘出来。”当然专业领域的深度与广度是个相对概念,要成为专才必须在专业领域既广且深,广是基础、深是手段。
而让时间放慢的技巧其实也源于精深练习。当你掌握某项专业技能、经过实践中成千上万次运用,这项技能就会逐渐融入你的血肉及思想,成为你的下意识行为,不再需要意识主动关照。而对于某专业领域的新手来说,相当多的知识要素和操作要点难免让人手忙脚乱,需要他们投注比专业熟手更多的主动意识来进行关照。而几乎每个人的“意识带宽”都是一样的,当你的专业技能娴熟到只要下意识反应就行时(即依靠现实和直觉来处理时间的技术构成),你就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意识,你实际意识中关照的信息就会少而集中,你的意识就能够将足够细小的数据、信息等进行放大,你就能比对手看到和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细节和获胜先机。当你经历这种状态时,你就会感觉“时间变慢了”;换句话说,你感觉有了充裕时间来让意识做出最佳反应。而这种反应的基础则是,经过精深练习后你大脑后台的“处理器”已经能够自动帮助你处理海量模块化、精熟化数据,而不用麻烦意识。
释放压力、激发状态
不管是在青少年时期考验脑力的象棋比赛还是成年后各项对武术技巧有极高要求的太极拳比赛中,乔希无疑都面临着巨大压力。心理学家指出,事件本身并不构成压力,压力主要取决于人的想法和心态。不管是专业竞技选手还是普通人,没有压力的生活几乎是不存在的。我们要学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情绪心态调节等来更好地承受压力(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艾尔·赛伯特在《韧性》一书中指出,“当你明白,你对工作和生活中那些不愉快的受困经历的承受能力,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主观的反应时,你抵抗压力的能力就会变强。”);通过适度、间歇性的放松小憩和休息娱乐来及时释放压力,如此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乔希在其国际象棋职业生涯初期,初生牛犊不怕虎,精力充沛得吓人;比赛时他目光炯炯盯着棋盘,感觉就要把棋盘烤化一样;可是过于集中精力、不会间歇性放松休息的压力聚集模式往往让他在漫长的比赛后期筋疲力尽,只能早早放弃比赛了事。直到他学会在比赛间歇、在对手思考间隙随时适度休息、小憩,从而有效释放压力、放松紧张身心,重新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地投入战斗……
而要随时激发专业技能发挥或工作学习的最佳状态,除了学会自我主动休息调整、释放压力之外,还要学会建立最佳状态激发的固定模式,它的原理是在固定修炼与在它之后发生的活动之间建立一种心理联系。比如你每天工作前习惯听一首老歌、吃几粒葡萄干、或与同事闲聊几句等,只要有利于激发你的最佳工作状态就行;长期实践优化,你就会拥有随时能够激发自我最佳工作状态的实用技巧,从而助力工作更加顺利、事业更加兴旺。
化解情绪,自在从容
在成年后的各项太极拳比赛中,乔希遇到了众多风格迥异的对手,有些对手甚至毫无底线地用违反比赛规则及体育道德的卑鄙手段向乔希进攻,企图不惜一切赢得比赛。刚开始乔希非常愤怒,正如他年少时在象棋赛中目睹对手公然作弊、耍诈一样愤怒。失控的情绪让他的大脑不再理性思考、让他的招数凌乱不堪、攻击性过强而忽视攻守平衡,而这正是对手所希望的。幸亏乔希及时进行了自我调整,快速稳定好情绪,最终他用正当手段战胜了卑鄙的对手。在与恶劣对手的较量中,他学会了洞察情绪并引导情绪的力量为我所用,而非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正如乔希所言,“没有体育道德的选手是我最好的老师。”
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会因为外在环境及与他人互动等引发各种情绪及身心状态。而要干好工作、快乐生活首先要培养我们自己的“软区域”,不要与外在环境及他人硬碰硬,那样反而容易激化矛盾、甚至受到更大伤害。我们要学会以柔软开放心态接受一切客观发生的人与事,包括接受我们自己的情绪、身心状态,觉察、适应我们当下的情绪状态,学习如何让情绪自然地宣泄,学习如何利用情绪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激发我们建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我们才是自身情绪的主人,才能自在从容应付内外在环境的挑战,像呼吸一样自如,成为生活、工作的强者。
万物合一、活出本真
我们每个人在这世间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自身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而我们的活着的目的和意义,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把自身才能和天赋充分运用到所做的每件事情上,从而创造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存在意义最大化。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则认为,人活着的根本目的,就是成为自己。那么怎样成为自己呢?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一书中指出,“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因此,教育(学习)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要了解自己、成为自己,只有靠不断地学习、实践,在与他人、组织及社会等互动中作出独特的价值贡献;在长期学习实践、价值贡献过程中,我们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并成长为心目中的自己。而乔希·维茨金正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而我们大部分人,虽然拥有各种各样的天赋和才能,但囿于环境限制、自我内在限制等,却不能做到充分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成长为梦想中的自己。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忽视了学习之道、忽视了对自我本真的探索、挖掘、接纳和表达。正如乔希所言,“只有当我们的工作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时,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说过,“要接受你自己,鼓起勇气面对自己……”这个世界我们最熟悉而又陌生的人是自己,自我是我们生存于世的轴心和基点。随时接纳真实自我、接纳外在环境和他人;持续改善自我,使我们生存的每分每秒,使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成为本真自我的一种善意表达,善待生命中经历的一切人与事,不断学习成长、发展进步、融入环境、做出贡献。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当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中通过学习成长、价值贡献真正做到“了解自己、成为自己、实现自我、追求无我”时,我们就会无限接近万物合一、活出本真境界,这也就是学习之道的本质吧。
�I���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