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相聚在西苑幼与西苑小幼小衔接项目的研究现场,共同见证南京市首批试点园校在科学衔接领域的深度探索。
五年来,西苑园校以"儿童立场、双向衔接、动态生长"为行动逻辑,在区域幼小衔接研究中树立了鲜明的实践标杆。从"火箭升空"的启动意象,到"西苑花车"的奔跑姿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项目推进的视觉化表达,更是教育者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尊重与回应。
今天两节课例和讲座,正是这种科学衔接理念的具象呈现,我愿从专业视角与大家共同研讨。
一、在数学学习中架设"缓坡度"的衔接阶梯
刘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充分体现了幼小衔接期数学教学的"承上启下"特性。其教学设计的精细性令人印象深刻:6页详尽教案中,谈话、追问、小结等环节的预设,构建起完整的教学支架系统。这种"活动板块化"的设计思路,暗合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关于儿童空间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特点——通过多角度观察实物,儿童在具体操作中完成从二维到三维的空间认知转化。
课堂实施中,刘老师紧扣"左右观察差异"这一核心难点,运用实物特征辨析、多维视角转换等策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这种将观察对象、位置、方法等要素串联成链的教学处理,既遵循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观念培养的要求,又延续了幼儿园时期通过情境体验积累数学经验的传统,完美诠释了幼小衔接的"双向性"原则。
二、以数学活动培育"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周老师设计的集体活动《参观小学》,创造性地将幼儿园数学领域的"空间关系"核心经验,转化为指向小学学习能力的前置准备。
活动通过绘制线路图、制作路条等游戏化任务,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感知空间方位,这种基于项目式学习(PBL)的设计,既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数学认知的路径,更前瞻性地对接了小学数学中"位置与方向"的学科素养。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活动方案在教材分析中精准提炼出"参照物-位置-方向"的关键概念体系,这种将抽象数学关系具象化的处理方式,既避免了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又为幼儿进入正式学习提供了必要的认知脚手架。
四次递进式游戏活动的设计,遵循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儿童在体验中实现从具体操作到形式运算的自然过渡。
三、在评价革新中构建"发展性"支持系统
两节课例虽各具特色,但在评价维度尚有拓展空间。幼小衔接期的数学评价应突破知识掌握的单一视角,构建包含学习品质、思维过程、社会性发展等多维指标的评价体系。
建议引入过程性评价工具,如观察记录表、学习故事等,关注儿童在数学活动中的情感投入与策略运用;同时探索同伴互评、自我评价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让评价本身成为促进衔接的教育手段。
四、走向深度协同的未来展望
西苑园校的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幼小衔接不是知识的简单前置,而是学习生态的有机重构。数学作为衔接教育的关键领域,应聚焦于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化表达。
当我们以这样的专业自觉持续推进,必能让科学衔接的教育理念,在润物无声中培育出面向未来的思维力与学习力。让我们携手共进,在幼小衔接的"数学+"探索中,为儿童铺设一条充满智慧与温度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