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情绪

相约读书打卡第368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孙瑞学的《完整的成长》第三章:第七节:《精神情绪(一)》

精神情绪:是情绪真善美的意境

成人在听诗的时候会用思维去理解诗的内容,他们感觉不到精神能量。儿童和成人正好相反,儿童首先感受到的是精神能量。由于他的认知还没有达到理性理解语言的程度,所以他常常不明白诗的语言里究竟说了一些什么,但诗的语言携带着的精神能量营造了一种情绪的意境,儿童就和这种情绪的意境融为一体,这种一体带着孩子的情绪升华。

对精神,人有一种天赋的嗅觉。对于尚未发展和创造出自我的儿童,精神情绪和精神感觉,可以直接把他们引领到一个超越现实的更高的精神世界。

如果童年时代精神的情绪和精神的感觉没有因发生的事情被激活,精神胚胎的这一部分就无法尽可能的在孩儿童身上肉体化或人性化,激活这一部分实际上是让儿童的生命触摸一个精神世界的存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就拥有了作为人的潜在特质,成为精神的存在物,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很多人都没有多少精神生活,就是因为这一部分潜质没有被激活。

奇妙的情怀(开始用自己深处的某种情绪的触动和父母互动)开始在儿童的生命中如一缕青丝缓慢的被儿童感觉着并被抽离出来,对父母情感的依恋开始了,但不再完全是因为安全感和渴望爱,而是出于情感互动和情感交流的需要。

好的动画片和好的童话故事是最好的灵性、精神滋养,也是最好的心灵慰藉。

《快乐王子》的故事,就这样把孩子的情绪一层一层的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推到内在最深的至善之处。情绪已经把他们带到最高的善和最高的美中。至善至美,这才是人性。这东西被积淀在了孩子自我创造的生命中,像花瓣一样柔软和美好。

精神情绪是在意境中的生命能量的涌动,是一种对美好和崇高的情景的高潮体验。

对真善美故事产生共鸣,是基于儿童自身的生命特征。与成人有着截然的不同,成人生活在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利益更容易触动成人的情绪,而儿童生活在生命之中,情绪专注于生命本源的引领,协助着创造适合这个物质世界生存的自我。

在儿童的思维里,一切都被放入生命之中,一切都有灵魂。只要还没有进入理性时期,童话就是儿童内在世界的真实。

成人用理性把现实和童话分开,也等于用理性把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分离开了;成人期望纯粹的精神生活,但只有儿童才能完整感受到。

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每天都真实的面对生活,面对孩子,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情绪可以直达精神,它直接使我们的生命产生变化,如感觉一样,这是最容易让孩子的生命升华的方法。

教育,不是说教。而是那一刻,一种意境的光辉照耀着,一种情绪把儿童心中本来就有的真善美的情思在现实的情景中固定了下来。

许多成人在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成人的心没在故事中,这是第一个分离,和故事的分离。第二个分离是成人没有和孩子同感,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在故事中是分离的。成人喜欢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灌输上,喜欢解释里面的知识和词语,这就无法营造一个情绪的氛围,会直接破坏孩子的精神情绪和精神感觉。

常常有人说:要活在当下。但其实只有儿童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纯粹的情绪、当下纯粹的感觉、当下纯粹的认知,当下出神入化的精神……不混淆其他,就可以活在当下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