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推移和年龄的增长,我从三分钟热度的开始和无条件的信任他人中不断思考与总结。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关于自己:做有准备的开始——对自己充满自信
周二早读会的小组展示结束,小六老师问我“我们小组展示的部分可以整理一个标准流程出来嘛?”,我确认了一下小六老师的意思并回答说:“可以”,在午休的时候把可以想到的部分以文档的形式梳理出来。从前期准备和当天展示的时间安排,梳理完就发给小六老师,小六老师问:"那么其他人还可以做些什么呢?"我思考了一下回复答:“可以设置观察员根据三个纬度来评分,再根据观察员和小六老师点评来由评分员汇总"。小六老师又问:"那结束后呢?",我说,“小组可以根据反馈结果提出优化方案,再经小六老师指导确定可行性方案,最后开始执行”。
于是今天早读会又是小组展示时间,我按预想的先把组长提前准备事项和当天安排做了最后确认,因为提前没有安排观察员,所以是临场邀请的,评分标准也是按照我的听课习惯来给的。在时间的控制上基本还是不错的,评分部分因为没有给出具体标准所以观察员点评时有略微超时,也导致了最后小六老师点评时间被压缩,结尾有点赶。事后,小六老师也给出了建议,我发现正是自己没有想清楚的两个部分让整个呈现打了折扣,如果想的更详细和具体化和提前邀请了观察员,时间和整体把控可能会更好。
分享这件事我想说的是,没有准备的开始会容易焦虑和慌乱,做有准备的开始我们才可以完成基本目标,如果想做的更好,先把大目标降低为基本目标,再就是需要老师的引导(感谢六哥的提问式引导),对自己迈出的第一步表示肯定。一开始定一个及格的完成目标,接着就是每一次的迭代,从完成到完美。
时常我们会对自己说我还没有准备好,再等等,珍惜每一次机会,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我们都可以做自信且有准备的开始!
关于他人:有条件的信任——感性到理性
现在的你还会无条件相信他人吗?关于信任,可能在生活中我会习惯于无条件地给予他人信任,直到因为一些事情的发生,信任值会发生变化。
我们在什么条件下会无条件相信别人呢?是最亲近的家人,相识多年的好友,还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步入社会进入职场后,我意识到信任这个东西是有条件的。一开始我很纳闷,为什么无法取得他人的信任,有的人为什么难以信任他人?
信任是要一起去经历一些事情后产生的,例如在工作中成为搭档,了解和熟悉对方后,知道对方行事的风格和方法之后慢慢积累而来。而在不熟悉的情况下,信任是需要自己先给出去的。第一次感觉有不被信任的感觉是因为前领导。最开始上交的工作文件、表格或者汇报,会从各个方面开始被劈头盖脸地数落。自那以后好像自己也开始养成了强迫症,可能是因为批评多了自然长了记性。这也让我养成了再给别人看资料时不再像以前那么随意,而是开始有所思考和梳理思路的表达,尽管不一定对,但是态度一定要够好。而这份态度里就藏着一份可以产生信任的分值。
信任是一种基本自我保护。到了社会后你会发现,并非所有人都值得你信任。那就慢一点地信任一个人吧,于是现在的信任变成了有条件的信任。通过渐渐接触,去了解再来加深对一个人的信任感,从零到有。也许这样看起来比较冷漠,可我理解的是一个成年人应该有选择地信任,是对自己的负责和基本的自我保护。每当我看到一些单纯的女性因为自己是善良亦或是无条件信任他人而惨遭伤害或身亡时,总会肃然起敬。 你凭什么认为所有的人都值得你信任呢?当你无条件信任他人以后,对自己造成的伤害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的家人。
信任既是保障也是背书。两个初次合作的人,可能会因为三分钟热度,兴致起来风风火火地就想搞事情。有些事也是要“丑话说在前头”,边思考边行动还是先思考后行动。先给自己画个地图再出发好呢还是一边画一遍找路好?所谓三思而后行,让人看到深思熟虑地思考的行动也会被人信任,感觉靠谱。即使没有强有力的第三方,也有小伙伴愿意来参加小鹿发起的100天写作日更活动,谢谢大家的信任,这份信任也成了我的背书。
做有准备的开始和有条件的信任。找到自信和被信任的理由。好好学习,好好思考。感性生活,理性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