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在想,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她不存在利益的纠缠、人心的猜忌以及世俗丑恶的嘴脸。她只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城,住着纯朴善良的人儿,有着真挚的亲情和美好的爱情。她就像桃花源般那样安静、祥和。直到后来,遇见了沈从文,遇见了翠翠。我忽然明白,她就是“边城”,那个朴素又美丽的湘西小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它讲述的故事是一段凄美动人的史诗。这部小说将时间定格在那座小城的三个端午节。也就是三年前的那个端午节夜晚,翠翠与二老傩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开的情窦,便就心暗许。可二老的大哥天保此时也爱上了翠翠,并且和她爷爷定下了婚约。而当他得知二老在两年前就喜欢上翠翠之后,决定以唱山歌的方式来竞争。天保自知唱歌不如弟弟,便主动放弃,选择了离开。但谁都没有料到,大老这一走,他的船只便被洞庭湖所吞噬,再也没有回来。二老无法面对这一噩耗,他逃避的离开了边城。祸不单行,此时相依为命的爷爷也离开了人世。只留下翠翠一人,守城,守人,守望幸福。
那样美好的开始,却怎知终于落得孑然一身独守渡船,为了一个未必会归来的人作永无尽期的等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岁月轮回?母亲的悲剧在女儿身上又一次重演。我们的碌碌,我们的匆匆,是否真的只是徒劳?低头看掌心交错的细碎纹路,心中泛升起一片茫然:我们一路前行,可是又有谁知道前方的路究竟通往哪里?幸而沈从文的结尾还是留给了人们希望。“或许他永远不会回来,或许他明天就会回来。”故事终于哀而不伤,在凄婉中结束。
沈从文大师用普通平凡的文字向人们展示那个宁静、令人向往的茶峒小镇。小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百转千回的情节,没有撕心裂肺的感动。但它细腻而且真实,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心灵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觉间已然泪落满面。
在今天这个喧嚣浮躁、信仰缺失的时代,在这个物质金钱利益奉上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像茶峒小镇那么美好的地方早已不见了踪影,像翠翠那么善良的姑娘更是无处可寻。或许也只有在沈先生的笔下,我们才能感觉到他们灵魂的存在。以至于不让我们在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没有一点活下去的勇气。
人说,人情如水;人说,世态炎凉。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多这样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计他人,带上伪善的面具,或违心或有意地干着坑蒙拐骗的勾当。人性该是世间最最甘美的东西。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石头森林里,我们还保留着多少真正纯净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丝纤尘。可是,在大城市中终日奔波劳碌的人却无力去呵护,只任由尘埃将它逐渐掩埋。诚信的埋没滋生了欺诈,善良的埋没滋生了邪恶。人性中太多的美德被封锁在心灵的一角,可是疲倦的都市人是否还有闲暇去将它开启?或许很多人已经开始遗忘。遗忘不是罪过,但若任由它们成为回忆,成为昨日的拥有,则将是人类的悲剧!
自古以来,亲情和爱情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面对大老的遇难时,二老选择了逃避,他不敢再去追逐爱情。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懦夫的表现。对翠翠,更是没有公平可说。的确,人们常说,死者已矣,生者唯有好好活着。可是,那可是他亲生的哥哥啊。大老的遇难,或多或少,和他们是有关系的。纵使他和翠翠能继续走下去,可在他们中间总时刻游离着一个愧疚的灵魂。无论如何,他们都是不会真正幸福的。二老深知爱情的纯洁,所以他才选择了离开。他要的只是时间,等一切都释怀了,他就会唱着情歌回来。
翠翠是幸福的,但同时,她又是最不幸的。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世上唯一的亲人爷爷也离她而去了。从此,她只能孤零零的活于世上,再也没有疼爱和关心。于是在那个雨夜,谁也不明白翠翠哭得有多伤心,多绝望。仿佛就像一艘小船在大海里失去了船桨,漫无目的的漂荡。可我们的翠翠明白,生活还得继续,明天的路还得走下去。在这一个人的城里,她还得继续守望,守望着那个深深爱着的人能回到身边,让生活过得不再艰难。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风雨,或许生活仍将在平淡中继续。那刚刚萌发的爱情的念头,或许还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这场风雨带走了渡船,也带走了翠翠唯一的亲人——爷爷。或许他就是为这里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当渡船被冲走时,作者给予了他们俩相同的命运。生命就是这样,总会有消亡,也总会有继续。世缘似乎皆有定数,要来推之不去,当去亦挽不住。
奥古斯丁说: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会安宁。我们有理由相信,碧溪边那个等待的姑娘的心是安宁的。她天天的守望,必有坚固的信念。请让我们祝愿,他明天就会回来。
��w�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