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道老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认识琼瑶其实很晚。当年在重庆上学的时候,同学在沙图办了个借书证,他办证后却不认真使用,整天让证闲着。而我,由于家庭条件不好,舍不得拿钱去办证看书,只去本校的图书馆看书。同学就说,你拿我的借书证去看书吧。
我简直是觉得天上掉馅饼啊,快乐地拿着同学的借书证去看书了。拿着借书证,可以去图书馆看书,走时也可以借书出来看,一次最多借四本。就是那时候认识琼瑶的。
开始看她的小说看得很新鲜,爱情的感觉呀,一个个刻骨铭心。很是看了几本。可看了几本以后,不想看了。那时候,为了找个好工作,才努力考研出来的,满脑子都是如何奋斗、如何努力找个满意的工作,能够让自己经济上自食其力。可看她的小说,感觉其中的主人公整天没事干,只每天过风花雪月的生活了。当时年轻的我,对此很不屑,自己还没温饱来,哪有精力风花雪月啊,人生中,爱情也许是个奢侈品。所以就不再看她的小说了。
后来看习娟的小说,铁凝的小说,反而感觉更接地气些。
再后来,上班了。过年回老家时,电视上正演琼瑶的一个后期电视剧,认真地看完了,感觉虽然同样是爱情剧,已经与以前的风格改变了不少。觉得还挺好看。
以后的人生中,也断断续续研究过她的资料,感觉她是一个爱情至上的女子。看她的相貌,鸭蛋脸,女人脸中比较讲究的一种脸形,又是一个写小说的人,可以说应该很有书卷气质。我始终认为,民国时期的有文化的女子,那书卷气,非现代人可比。我就能想象到,这个鸭蛋脸、书卷气的女子,会是多么的让人动心。难怪平鑫涛那时已经有妻子,事业有成的人,还去不放弃的追求她了。这种有才、有颜、有趣、对自己事业有助力的女子,太罕见了。
而且看她相貌,感觉她是一个很追求爱情感觉的人。我不真的会看相,但看她的貌就是有这种感觉,原因不知道。所以,她自己也不是铁板一块,要不,平鑫涛再喜欢也是无路可走的。所以,她的这种思想在那时还是非常前卫的。而且两个人经历十六年的努力,最后终于结婚了。
可见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情至上主义者。事实也证明,两个人的结合,确实也对他们彼此的人生很有助力,他们的事业也做得风生水起。再加上宣传的力量和当事人个人的心理认同,他们的婚姻,也确实一直挺令人认同:两个人是因爱走到一起吧?说实在的,我当时也有点羡慕他们的爱情的,比较有共同语言的爱情,难得的互相成就的爱情。
直到平鑫涛去世时的财产分割,虽然说“没有意见,皆大欢喜”,那对琼瑶来说肯定就是不那么公平。感觉这时候,琼瑶才从爱情梦中醒过来。
是的,其实,她不缺钱,她的生活足够衣食无忧。我想作为一个爱情脑来说,她要的不是那样的感觉。她才明白,所谓的爱情,在牵扯到血源、财产时,她的位置发生了偏移。她才明白,她的地位在他的心中没有那么重要。她的三观发生了崩塌,原来,她所信奉的真爱说法,只是一种假象。也许,从那个时候起,她的灵魂已经“死”了,虽然她的肉体又活了几年。也所以,从那个时候起,她声明不再创作。也许,她发现她所有想象的爱情没有那么美好,这些都是她一直坚持相信的东西。这个时候,她才真正地考虑,当初不怕世俗的流言,宁愿做一个第三者,争取下来的爱情是不是值得。
有可能,平鑫涛自始至终都是在利用好,有的人在利用别人的时候,就能对别人分外得好,而她却是欣喜地接受为爱情。人总是喜欢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爱情脑总相信别人是爱她的,阴谋论者总会相信周围的人都在搞见不得人的东西。如是那样,等她想通了,更会绝望。
我也想到,即使不在晚年发生类似爱情背叛的东西,假使她发现平鑫涛一直深爱她,也有可能发生另一种故事。那就是,她会总是想着他的爱,总会为爱人的离去而悲伤,也会影响她的生命。到最后,也会造成她对生活中他的缺失而耿耿于怀而不快乐,也有可能到最后发生她放弃自己生命的行为,像三毛。
总之,性格决定命运,她这种对感情太过于追求的人,最终的结局总是离不开那条路。
今天,骤然发现,一代爱情作家,轻生离世了,不禁唏嘘不已。也许,这对于她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解脱。
请走好,感谢她给我们新鲜感的爱情故事。毕竟,她影响了足足一代人吧?到今天依然影响着有爱情梦的少男少女们,甚至是年纪更大的人们。而且一代一代继续影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