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初学太极,最忌心浮气躁。心静方能体认。大学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即先生所言之“息心体认”。
身灵非动作之快慢,而是周身一家之谓。故先生曰“其病于腰腿求之”。腰为一身之主宰,腿为进退之枢机,腰腿无病,则周身一家。
先贤有言“拳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应敌之时,非以脚踢人蹬人,而是以步法身法为一,方为周身一家,方有先生下文所言之“劲整”。
气敛之说,似乎与三丰祖师《太极拳经》中“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之说相悖。
史君以为,先生气敛之气,乃拳经中之神,故宜内敛。古人神气并提,一而二,二而一。
拳经中鼓荡之气,乃孟子浩然之气,充塞天地。故宜鼓荡。
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於手指,发於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於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此处接劲之不先不后,非刻意求之,求之则不得。乃自然而然,不言而喻。
此段文字,实非史君能解。一层功夫一层理,丹书有云,得诀回来再看书。非体悟实得,空泛于文字,则何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