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金石文献之美

记得去岳阳旅游时,在岳阳楼购得一《岳阳楼记》拓片,那黑底白字,精美书法,加上范仲淹的雄文,让我久久注目,从此爱上拓片。

后来看到襄阳米公祠的石刻长廊,那精美书法的大雅集,又久久驻足,想拓片回家,几经联系,却被告知拒绝。理解吧,保护与推广,保护是第一位的。

“建安七子”之王粲,有过目不忘奇才,凡见过的碑文,都能倒背如流,实在令人敬佩。

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其中的一个「一」便是指他收藏并引以为傲的「一千张拓片」。

赵明诚、李清照也深陷这股热潮,他们「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匜、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是正讹谬,去取褒贬」,编为《金石录》;夫妇二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及「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的书斋之乐,一直被后世传为佳话。

金石学大盛则是在清代,从乾嘉到同光年间,黄易、阮元、吴大澂等前赴后继。履荒榛,探窈壑,登危峰,伐颓垣,访碑拓碑,并出版一系列理论著作,共同迎来了传拓技艺及拓片收藏的鼎盛期。此风潮至民国时期尚有余波,胡适、郭沫若、齐白石、鲁迅先生等均热衷收藏拓片。

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直接关系到民族国家身份的辨识和认同。一座座石碑和雕像,连缀起来的是中国的文献史、文字史、建筑史、宗教史,甚至还有书法、音乐、舞蹈等的历史。一张张拓片,既精且美,阐幽发微,它们携带着文明的基因和密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浓缩着抽象的文物价值,留下了深远的想象空间,永远值得我们驻足凝神,体味其中。

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常将重要的典章制度、法律、文献镂之金石,宜子孙永保。战国以后,「金」——青铜器渐渐式微,石刻方兴未艾,因石料易得,石质牢不可摧,能显出神圣庄严之气象。研究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高雅,博学的人,受到人们的尊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李根勇 拓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
    李根勇阅读 2,345评论 0 7
  • 印度,奇怪的国家 我终于读完了《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一书。后半部分,从英国殖民入侵到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从印巴分...
    二鹏先生阅读 209评论 0 0
  • 今天散步时谈起天气,先生突然说女儿所在的城市大概已经很冷了,不知道她的冬衣够不够,留在家里的大衣是不是该给她寄过去...
    一只爱哭的猫阅读 10,785评论 7 12
  • 在这个焦虑时代,所有人都追求速成,讲究效率,其实已然误入歧途。满怀焦虑的获得了大量的司机知识,但并未对自己的未来产...
    天行健1101阅读 167评论 0 2
  • 我感觉做人做事要低调,不需要过分张扬。是你的,不说少不了;说了,也不一定就会好。反而会让人产生嫉妒,甚至找你麻烦。...
    友缘大丰阅读 375评论 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