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对戴建军的采访有三次,第一次在他的饭店,第二次和第三次在书院。
我感兴趣的书院。现在有些人打着书院的名号,传播传统文化,实际上呢,也就是赚钱的一种方式,收高昂的学费,讲一些七拼八凑的内容,再组织一些茶道、香道之类的活动。我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觉得,那样的书院,不是我心目中书院该有的样子。
戴建军的书院又如何?
第一次采访,先是在他那著名的饭店,龙井草堂,据说那是杭州最贵的餐厅,金庸、范曾都赞不绝口,麦家经常光顾,几乎成了他的食堂。
对于这样的名人效应,我并不在乎,很多饭店也很有名,这不应该是戴建军成为行李采访的理由。
龙井草堂建在山里,并不在热闹的西湖边,而戴建军为龙井草堂的食材采购定下了几条不同于别家餐厅的标准:第一是当地的,第二是当季的,第三是不施农药、化肥的。
他说,好的菜肴,烹饪六成,采购四成。当初在寻找食材的过程中,一位老人说的话,让他颇有感触:“你们城里是菜没菜味、肉没肉味、人没人味的。”食物,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心性的。所以,四季应时吃,应地吃,吃天然的,菜肉有味,人才有味。
我觉得以前的人不怎么得胃癌的,现在胃癌高发,其实很大原因都是和吃有关。不应地,每个城市都能吃过天南海北的食物,人们以尝鲜为荣,以“吃货”为傲,其实人出生在哪,生长在哪,就该吃哪里的食物,基因里面就决定了。另外,现在的食物,也不是当季的,几乎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事实上,很多蔬菜有很季节性。违背自然规律的东西,吃到身体里面,也影响了身体的自然规律。
“中国文化,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一个‘道’字,食物里有没有道?当然有。中国人说‘味道’的关键是什么?是悟道。”
戴建军推荐了四道菜,分别对应一季。其中提到了苏州的“咸菜豆瓣汤”,那是小时候常吃的,原来也是道姑苏名菜。
书院在遂昌县下面的县、乡、村?反正不是在县城里,是乌溪江水库所在地湖山乡黄泥岭,隐藏在浙江的群山中。我闭起眼,都能看得见那些连绵不绝的青山,每次去浙江,总会冒出“青山叠障”“烟气氤氲”等词,再比如“我见青山多妩媚”“相看两不厌”这样的诗句。那么,藏在山中,交通不发达,需要通过渡轮才能到达的躬耕书院,大致不会是我开始所想象的那样子吧。
书院一个是做平民教育,一个是做创作基地。作曲家陈其钢,采访时正巧也在,一起谈论了这座书院,也谈到书院对他的影响。远离城市的地方,每天在山头转,自己种菜,吃的都是天然的食物,想想,都会变得纯粹起来,这种地方,真是世外桃源了。
戴建军做的书院,应该是一个极其适合长期居住的地方,不是山里的民宿,也不是农庄,而是一个可以住人、安神的学堂。这其中费了他多少精力,我不得而知,他说的轻描淡写,花了时间一点一点建造,和建龙井草堂一样,似乎时间在他们身上并不着急,着急的是我们大部分急功进利的人,赶指标追目标,活生生把自己提前急成了一个老头或者老太。
所以,他们不担心未来,包括书院的未来,戴建军说:“我活着,让草堂活着,让书院活着,让这样传统的工艺活着。至于我不在了,以后是否有人自愿传承这样的东西,我管不了,这个世界没有一定的,只有不一定。”
读完这段话,我忽然变得很放松。人生悟到这个程度,自然能放下了。离开一个地方,就在另一个地方开始,结束一段生活,就开启新的人生。生而死去,没有永恒,却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