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朗轩:妈妈,你怎么没把我小猪佩奇的书拿给我?
(委屈)可是你也没说要呀?
朗轩:我没说,你也要知道啊~(拍我……)
朗轩:妈妈!你怎么来这么慢~
怎么了,着急了吗?
朗轩:是啊
你没让我来早点吗?
朗轩:我不说,你也要知道吗?(拍我……)
同样的,以下是情侣或者伴侣中经典台词之一:
你一点不关心我?
啥,那你也没说啊?怎么关心?
难道都要说出来吗?都说出来还有什么意思?
额……(不说我怎么知道呢)
2
这里就要说到:玛格丽特·马勒
弗洛伊德研究儿童早期发育时,重点放在3-6岁的俄狄浦斯期,对0-3岁的论述显得有些简单粗略。后期的心理学研究发现,0-3岁的成长发育远比弗洛伊德论述得更为细致也更为重要。其中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就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0-2个月——自闭;
第二阶段: 2-6个月——共生;
第三阶段: 6-24个月——分离-个体化;
(1) 6-10个月——孵化;
(2) 10-16个月——实践;
(3)16-24个月——复合三个阶段
第四阶段:24-36+——建立客体永久性。
咱们再看看在这个过程---第二阶段(2-6个月):共生阶段——自恋萌芽中
婴幼儿原始自恋及自恋萌芽产生、形成共情能力、产生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冲突等。
共生的核心本质——没有界限。比如热恋中的情侣,怀孕中的妈妈与胎儿,宗教冥想中信徒与神同在,最典型的是性高潮的体验中强烈的融合感。相对独立的成年人和人之间有一定的界限,但婴儿2-6个月时没办法独立,需要与照料者没有界限地共生。
共生带给婴儿安全感:如果婴儿被周围很好地对待,他就会感到很安全,共生阶段婴儿的需要就是妈妈的需要,妈妈能猜到婴儿需要什么,然后让婴儿即刻缓解焦虑、苦恼,获得满足,于是婴儿体会到安全感,否则就会使婴儿产生被害体验(见后续内容)。
共生体验使婴儿产生共情的能力:一个人的共情能力最早在6个月之前就被第一次决定了,当感觉到自己被共情地理解时,会有温暖、亲密和愉悦的感觉。反之,维持着清楚的人我界限,那就无法同理。
共生阶段婴儿产生自恋的萌芽:婴儿没有现实检验能力,不知道是别人在回应照料着自己,他以为是自己在满足、回应自己,于是感到自己无所不能,自恋萌芽就在这个阶段。其实无所不能是防御无能。婴儿这时候是最无能的,如果几个月的婴儿体验到自己的这种无能,他会崩溃的。成人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自卑和脆弱,他就没必要把自己弄的好像很强大的样子。外表的强大往往是在掩盖内心的某种脆弱,小孩子就是这样。
共生阶段是婴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共生阶段母亲怀抱婴儿时,给予婴儿的社交性微笑,使得婴儿从小感到跟人有安全友好的关系,否则婴儿会对人产生恐惧。
共生阶段形成建设性、适应性(不能都满足)的关系模式:如果一个婴儿所有诉求百分百都被即刻满足,他是长不大的。 只有某种不满足,才能使他关注现实,这对于他自我发展非常重要,当然前提是他基本被满足,他才能够承受挫折。婴儿得到基本好的照料,他就能应对挫败,如果没有得到基本好的照料,这个挫败可能就是一个创伤。换个角度讲,父母随着孩子长大也要做一定的撤退。
共生阶段产生比较原始的防御机制——分裂:愉悦与痛苦,好和坏—两个极端。婴儿被满足的时候,感到愉悦,产生安全体验,认为周围都是好的;不被满足时,感到痛苦,产生被害体验,认为周围都是坏的。从人的本性上来讲,被害体验是人类早期的基本体验。
比如婴儿小肠痉挛又不会表达,妈妈不知道他小肠痉挛,所以不能帮他解决,这时他就感觉周围一切都是非常有害的,这么痛苦都解脱不了。因为婴儿没有现实检验能力,不知道周围有害无害,他只能根据自己本能的痛苦体验没被解决产生被害恐惧。
婴儿被满足的时候,感到周围一切都是安全的;不被满足的时候,感到周围一切都是危险有害的,这就形成了早期的防御机制——分裂——全好或全坏的两个极端。
一个人早年的痛苦、不被满足的感知产生的被害体验带来的早期的极度不安全感遗留在潜意识里,随着慢慢长大,发展了现实能力后,他就能做出现实的判断了。但是当生活中某个阶段的冲突超过他人的承受能力时,他就会退行到婴幼儿的不安全状态。如果0-6个月没处理好,就会没有基本安全感和基本信任感。
3
理论如上,可以看到,我们是如何像当年要求老妈一样,在要求我们的伴侣,当没有达到要求的时候,我们的无边界导致了我们的自恋受挫,产生一系列怀疑和痛苦。
当然这个不是对错的问题,假如你的伴侣就是人格发展的很好的、情感比较充沛,你需要的这一杯水从他那个海洋里面舀一点出来,so easy最终你们两个都是感情充沛、互相滋润;但是假如你的伴侣和你一样,也是干涸的一条小河,那你们两个的模式就是:好比两个情感匮乏的乞丐都在找对方索取,而对方根本没有你要的东西,而不是他不给。
除去我在理论上学习到的那点理论知识,我在养育朗轩的过程中,(朗轩快3岁半啦),体会深刻,朗轩经常生气、打我和我争辩等,情感的诉求比事实本身强烈许多,意思是他更需要情感的支持和认同。
比如我和他玩躲猫猫,我必须躲在他指定的位置,如果不是指定的位置,他发现我不在,就很着急,一遍喊一遍找,等找到我了,必定被打被骂~嘴里嚷嚷:你怎么不听我的,你不可以躲在这里,你必须藏在这里!!
而如果我按照他的要求,他找到我了,手舞足蹈、欢欣鼓舞,开心的不得了,非常的满足和高兴~
那么我找他呢,他基本都是藏在我找到的地方,有时候故意告诉我,等一个地方我们都藏腻了,才换地方,有时候我故意大喊说找不到他了,他就故意让我发现~那句话咋说的来着:藏起来被找到是惊喜,藏起来找不到叫惊吓~
养娃途中,各种滋味都有~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翁金鑫,女,80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至今已接受国家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督导(安徽点)培训第二期,心理咨询基本功专项训练、精神分析基础课程训练、吴和鸣传记写作课。同时参加简单心理组织的网络团体体验,擅长亲子教育、家庭婚姻、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咨询,取向为精神动力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