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一个习惯,每天刷朋友圈的时候,会默默给每支队伍记分,一条朋友圈按一分计,上不封顶。
等今天我有空翻朋友圈的时候,奔丧队就已经成了冠军。
但这回跟科比假死,杨绛去世后的景象截然不同,明显少了很多不明状况的跟风者,还有那些一秒变身民国才子的装逼犯。
许是只读过余先生一首成名作的原因,奔丧队们的文案也异常简单,一首《乡愁》、或者....转发文章再附上半边《乡愁》。
我觉着有些好笑,只念过一首诗的人,能有多难过呢。
也许,能把这件事凑个趣,起名叫“佛系悼念”,即:有人去世便在朋友圈寄托哀思,不管认不认识,喜不喜欢,就图个大家开心。
2.
对于部分人而言,转发或者悼念,都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快感和狂欢,转发的文章,或许根本就没耐心看完,悼念的人,连去世时多大年纪也未必清楚。
我遥望着这场盛事,内心却忐忑不安,我在想,究竟这些舆论和刷屏是怎么回事呢?实在太诡异了。
好像人类与生俱来便带着一种爱热闹,爱八卦的天性,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半点变化。
大家纷纷梗着脑袋,往热点里望,找准一切能包装自己的亮点,用以凸显善良美好的自己。
在那之前,他们甚至听过科比的每一首歌,彰显自己是杨绛门下不知名的读者,也读过钱钟书的《围城》或者某本高大上的散文。更不用说,等到来年春天,他们又要带上海子开始刷那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
3.
帕斯卡尔说:人类是会思考的芦苇。
可不管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现在的新媒体时代,最本质的诱导和愚弄套路从来没有变过,还分外好使。
那些能独立思考的人类,从来都是置身事外的那群人,不怀好意者却肆无忌惮地站在舆论顶端,用劲爆的标题热点,嘲笑大众的智商,还时不时戳一下人们的G点。
甚至有很多官方机构,也会选择性地告诉你一个真相,多有意思。
有时候会想,可能矛头都不应指向个人,更多要归咎于浮躁的环境,乌烟瘴气的人心,可那些恶俗的鸡汤,诗句里的流露的虚荣,都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啊。
但真正让人感到最悲哀的远不是这些,而是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患上了一种“健忘症”。
无论是好的坏的,是荣耀还是耻辱,都转瞬即逝,时间过了,大家便遗忘了,日子还和往常一样的过。
好似和过人血的馒头,在锅里放上几天,就自动消失了一样。
4.
对于死亡,我记得余光中先生写过这样一首诗
“在我死时
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
白发枕着黑土
在中国
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
睡整张大陆”
不畏死的人坦然睡去了,悼念者们却在蹭最后的余温。这个冬日平常的日子里,我只觉着那迎面而来的,是一阵寒冷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