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游燕赵豪迈慨然,学圣人首遭磨难
在王守仁13岁时,母亲郑氏不幸因病去世,这对还是个孩子的王守仁来说不啻于一个晴天霹雳,居丧期间哭泣甚哀。
两年后,王守仁外出游历了居庸三关:居庸关,倒马关,和紫荆关。
居庸关位于昌平八达岭岭口(北口)至南口的峡谷中,北距八达岭10公里。居庸关和南北两口形成重关迭险。1209年,蒙古军攻金中都(即北京),金兵死守居庸关,蒙古军乃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暗移主力向西南攻紫荆关,入关后迅速移兵从南反攻居庸关,居庸关遂被攻破,后来蒙古军未攻下金中都退走。
倒马关位于唐县西北75公里,是“灵丘道”上的重要关隘,灵丘道北起大同,越恒山,自灵丘沿唐河谷道出太行山抵定州。
紫荆关位于易县西北45公里,是“飞狐径”(太行八陉之一)北口的重要关隘。公元1449年,明英宗土木堡被俘,蒙军假借英宗还京之名从紫荆关入关进攻北京。
此三关又称内三关,地势险要,游历时王守仁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询访当地人家,认真的听他们介绍防备抵御胡人的策略。一次,看到几个胡儿在边境骑马射箭,便上马搭箭将几个胡儿逐出数里之远,此后胡儿再不敢来闹事。就这样,前前后后王守仁在居庸三关游历了一个多月才回到北京。回京不久一天晚上做梦梦到拜谒伏波将军庙,醒来后便赋诗一首: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过了一段时日,听说近来有强盗土匪造反,王守仁便想写奏章建议朝廷如何平叛,父亲王华听说后对他训斥道:小小年纪,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不得已,王守仁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久,明宪宗朱见深去世,他的儿子朱祐橖继位,史称明孝宗,年号弘治。明孝宗一生命运坎坷,介绍他之前先简单说一下他老爹明宪宗朱见深宠爱的一个贵妃娘娘:万贵妃。
万贞儿(1430年—1487年),后世多称为“万贵妃”,青州诸城人。
万贞儿4岁进皇宫当宫女。年幼的万贞儿十分懂事乖巧,深得孝恭孙皇后的喜爱。
正统十四年,当时的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捕去,孙太后以郕王朱祁钰暂替皇帝位,立朱见深为太子。当时万贞儿十九岁,被孙太后派去照料年仅两岁的朱见深。至此,幼小的太子与万贞儿形影不离。
后来,朱祁钰将朱见深废为沂王,立己子朱见济为太子。朱祁镇复辟后,朱见深又被复立为太子。
朱见深自小不与母亲一同生活,而万贞儿时常在其身边照顾他,如同母亲一般。因此,朱见深便对万贞儿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情。
天顺八年,明英宗崩,朱见深即位为帝。当上皇帝的朱见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册封心爱的万贞儿为皇后。但他的生母周太后强烈反对,万般无奈下宪宗只能屈服,立宗室女吴氏为皇后,改立万贞儿为贵妃。年轻美貌的皇后并没有打动宪宗,他依然与万贞儿如胶似漆,形影不离。由于宪宗对吴皇后不闻不问,吴皇后一气之下对万贞儿动用了杖刑。此事传到了皇帝朱见深的耳朵里,血气方刚的宪宗下令废后,尽管有太后与大臣的阻拦,朱见深还是废了吴皇后,并处罚了阻碍他废后的大臣。后升先帝所命的王氏为皇后。
成化二年,已经三十七岁的贵妃万贞儿生下皇长子,宪宗大喜,立即进她为皇贵妃,并许诺立其子为太子,又派出使者四处祷告山川诸神。谁知一年后,她的儿子居然夭折了,这也是她一生中唯一的儿子。
成化二十三年正月,皇贵妃万贞儿去世,时年五十八岁。宪宗嚎啕大哭,哀叹道:“贞儿不在人世,我亦命不久矣。”他主持贵妃的葬礼一如皇后之例,并辍朝七日。同年八月,郁郁寡欢的明宪宗朱见深驾崩,终年四十一岁。
明孝宗朱祐樘的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息后,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管理皇帝私房钱。一次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宠冠后宫的万贵妃知道后,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纪氏的人缘很好,派来的宫人不忍下手,回报万妃时就谎称是肚内长了瘤子而不是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是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祐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祐樘一直吃百家饭长到六岁。
一天,张敏为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宪宗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宪宗皇帝听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当宪宗皇帝第一次见到自已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感慨万千。当天召集众臣,说出真相。次日,颁诏天下,立朱祐樘为皇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之纪氏却在宫中暴亡,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纪妃与张敏之死皆与万贵妃的迫害有直接关系。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宫内,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就这样直到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皇太子朱祐樘于九月壬寅日继位。
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体弱多病。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
此外孝宗还提倡直言进谏,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一生有且只有一个张皇后,历史罕见),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十七岁时,王守仁与江西洪都的诸氏结婚,结婚当天,王守仁去附近的铁柱宫闲逛,偶遇一道士在静坐,就与道士攀谈起来,说起养生之说,津津有味,后来老丈人派人来找,第二天早上才回家。
在此期间,王守仁书法亦大进。他在练习写字时总是对着古帖凝思静虑,把字的形状,起承都熟记于心,然后方落笔。久久为功,书法日进一日。
婚后,王守仁开始对儒学加以研究,在携妻回余姚的途中,路过广信,专门去拜谒了儒学大师娄谅。当时娄谅68岁,王守仁18岁,王守仁以儒家礼仪拜见,只见娄老夫子内外肃然,气象岩岩。娄老夫子定眼看去眼前的少年也可谓神采奕奕,仪表不凡。
王守仁:敢问先生,个人修行以何为要?
娄谅:慎独其心,居敬穷理。
王守仁:如何慎独?
娄谅:静时涵养,动时省察。
王守仁:如何居敬?
娄谅:以收放心为居敬之门,以何思何虑,勿助勿忘为居敬要旨。
王守仁:世间万物,各有定理否?
娄谅:万事纷纭,应之各有定理,致知需格物。
王守仁:我也能体认天道否?
娄谅:存天理,灭人欲,天人一理,圣人体天。
王守仁:圣人可学而至之否?
娄谅:痛省身心,精察物理,以通天道,以至圣人。
王守仁深感钦服,再拜而去。
十九岁时,爷爷王天叙去世,父亲王华回余姚前让从弟和妹婿四人给王守仁讲经,王守仁白天随他们上课听取课业,晚上回去则找些经史子集看,文字日进,四人皆愧不及。一天,王守仁端坐默言,不像往日活泼好动,四人问他原因,王守仁正色道:我之前太过安逸随意,如今知道错了。
两年后参加浙江乡试,晚上在场屋中看见两巨人,穿着绿衣,东西站立,朗声说道:三人好作事!忽然不见踪迹。不久王守仁与同期的孙燧,胡世宁共同中举。
这期间王守仁开始学习格物致知。他遍求朱子遗书,一日看到: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含至理。想到官署中多竹,便对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格了几天,便病倒了。王守仁暗想:难道是圣贤有关天分?我还是先学学辞章之学吧。
22岁时,会试落榜,缙绅官员都来安慰他,宰相李西涯戏言: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守仁悬笔立就,诸人惊叹道:天才!天才!事后有妒忌的人说道:此子取上第,目中无我辈矣。果然下次考试,又被忌者所抑,落榜。同时考试落榜之人都以不中为耻,王守仁却说我以落榜为耻为耻,旁人皆服其胸怀。
二十来岁的王守仁以其不凡的识见开始震惊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