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的由第一印象而对他人产生偏见,我们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偏见的出现和存在是多么普遍,甚至也没有发现这种偏见会对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的行为表现有着重大的影响。
当你见到穿着松垮的牛仔裤且纹着身的小青年时,你会在脑海中首先想到什么?而当你看到一位老年男人的身边却有一位年轻女性陪同的时候呢?你是否会因为所看到的表面内容而对这些人产生先入为主的观点?并且,更进一步讲,如果你会与他们有所互动和交往,那你是否会因为自己先入为主的看法而对他们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和态度呢?
通常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偏见是基于我们自身的经验和所处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结果。但是,神经学领域的研究却表明,偏见可能是人类的一种先天特性,是一种非习得性的非条件制约反应(注1)。因此,如果想要拒绝对他人形成偏见,那是非常困难的。
另外,人们对他人所产生的偏见往往是消极性的。有人曾对此做过试验,实验人员邀请了20位参与者,让他们围坐在一张大会议桌前,并给每个人发了19张空白的卡片,实验人员要求每一位参与者都忠实地在自己的每张空白卡片上写下自己对其他参与者中每个人的第一印象,包括他看上去是否诚实,看上去是什么性格的人,看上去是否聪明,等等。之后,实验人员回收了每个的所有卡片,然后分别发放到对应的每一位参与者那里,以便于让他们能够了解到在座的其他人对他们的评价。大部分人在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后,都表示并不符合其自身的真实情况,甚至,其中大部分的内容不仅不正确,而且还是消极性的错误评价。
消极性的偏见会对人际交往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当我们本人对他人存在偏见的时候,往往由于这种事先形成的消极性评价,而在交往过程中对此人出现轻忽或不信任的情况,甚至,有些时候,即使两人已经有了较长一段时间的交往或互动,却因为之前先入为主的看法,在发现此人与自己事先形成偏见并不相同时,也无法迅速改变自己对待此人的方式和态度。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感受到来自对方的由于偏见而造成的不公平或有差别的对待时,往往会在心里提出疑问“你认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甚至根本不认识我。你怎么会认为我是那样的呢?我根本不是你所想象中的那样!”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在心理上形成反叛情绪,造成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回避或抗拒的行为。
在存有消极性的偏见的基础上进行交往是一种不公平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理想状态下,我们应该在一种完全不存在事先形成的观点和期望的空白状态下与初次认识的人进行接触,通过逐步加深的了解来根据一个人的品格、职业道德、个性、智力以及可信赖程度对其做出评判。不过,可想而知,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没有人能够在接触别人的时候完全避免形成对此人的概括化的评判和预先评估。那么,有没有可以改变这种情况的办法呢?
你可以考虑试着换个角度来看世界。
毕竟,也没有人规定我们对别人的偏见一定要是消极性的。从心理学上来看,偏见一般被认为是在缺少知识、思考或理由的情况下事先形成的一种赞许或不赞许的意见或感觉。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对别人建立积极性的第一印象呢?
怎样才能做到建立积极性的第一印象呢?这就需要我们在与别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尽量避免在没有足够的相关信息的情况下产生消极性的评价观点,并且努力尝试做到由衷地认为每个人——不论他有着怎样的身份和外表——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对这个世界做出了贡献,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一些内在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尊重并给与赞扬的。
从今天开始就试着运用积极性的偏见来观察身边的人并与其交往吧。当你第一次与某个人见面握手的时候,不要再对他是什么类型的人做出判断,而要尝试着运用一种积极的观点快乐地与人交往,并且乐于在交往过程中发现此人的各种独特之处。
运用积极性的偏见与人交往和互动不仅会影响你自身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也会因为你做出了积极且肯定的行为和态度而进一步影响对方在与你交往或互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这是一种相互的且良性的影响。
如果你从今天就开始运用积极性的偏见来与人交往和互动,那么,也许只需要不到几个礼拜的时间,你就能体会到这样做给你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多么深远的影响。
注1:非条件制约反应(或称,经典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一般是指生理上天然存在的反应,比如,饿的时候,看到了食物就会分泌大量的口水。文中神经学研究的结果的含义是,人们在看到一个人的时候,会天然地对此人做判断,不论这种判断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