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蔡元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历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毕生奉献教育与学术。近一个世纪来,知识分子受其影响深远。
蔡元培思想新颖,不囿于世俗成见。20世纪初年,学生与校长洽事,必须用呈文,再交予校长批示,就像衙门办事一样。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立刻公告:“尔后学生对校长不得再用呈文,应用公函”。
为了提倡北大学术研究的风气,蔡元培聘请教授,只问个人的真才实学,从不问个人的政治主张。所以,虽然他倡导白话文,但还是请Di制派的刘师培到北大教“中古文学史”,又请Fu辟派的辜鸿铭教“英国文学”。更妙的是,北大哲学系的“经学通论”,他请了崔适与陈汉章来授课,崔与陈因见解不同,立论经常冲突,蔡元培就是希望学生在听完两种相反的论点后,想出一条自己的路。
蔡元培经常告诉学生:“做学问不要钻牛角尖儿。真理经常简明易懂,听起来很平凡的;那些听来很玄妙的,其中所含真理可能很少。”有一次蔡元培上课,突然指着一名学生问:“快回答我二加二等多少呢?”学生当场愣住了,迟迟不敢回答。蔡元培笑着说:“二加二就等于四嘛!由于你钻入牛角尖里,以为我的问题有深奥的道理,所以明明知道答案,却不回答。”
蔡元培还告诉学生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寓言故事。有一个穷人向神仙吕洞宾求助,吕洞宾就用手指点石成金送给他,穷人拒收。吕洞宾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何不要金子?穷人说他不要金子,要的是吕洞宾那能点出无数金子的手。 这个穷人贪得无厌,实在很要不得。但是,蔡元培告近学生:“读书重要的,就是需要那种'贪得无厌’的精神。”
蔡元培还善于抓时机对孩子们进行品格教育。有一次,孩子们把自己的画作寄给父亲看。蔡元培认真地看完每一张画后,给孩子们写了回信。在信中,蔡元培对每一幅作品都给予恰当的点评和鼓励,还分别给三个孩子题写“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来勉励他们。蔡元培秉持“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座右铭。他一生清廉如水,没有置业,晚年还在租房子。他要求子女刻苦努力,学有专长,造福社会。这种质朴、不求奢华的人格力量陶冶了儿女们的情操,影响了他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