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滕王阁景区,在主阁四楼的一小展厅,循环播放着一段介绍滕王阁变迁的VR短片。
唐、宋、元、明、清、民国直到当代,高阁遭逢兵火,屡圮屡建。近1400年来,这座江南名楼重建29次,毁兴之数在世界建筑史上恐怕也属“瑰伟绝特”。
其实,李元婴先封滕王,后任洪州都督、隆州刺史,每到一地大兴土木,在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四川阆中都修建了亭台楼阁。
如今,滕州之阁早已毁弃;阆中之楼曾被杜甫赋诗吟咏,但三首作品在杜律中或许只算中游,比不过光耀千古的《滕王阁序》,传唱度恐怕还不如《滕王阁》诗,因而阆中的滕王亭与玉台观,知名度绝不能与南昌的滕王阁相提并论。
正是因为王勃的诗文,滕王阁才能一直矗立在赣水之滨,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韩愈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即使后世有了范文正公的《岳阳楼记》,也许滕阁仍然独占鳌头。
一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
汉语的优美,最适合用骈骊表现。一篇下来,精切工稳,丰赡华美,宛转铿锵。
但这种文体,对学问、才华、胸襟的下限要求极高,倘若天下所有读书人都来写,整体水平一定要拉低,进入雕镂堆砌,寻章摘句的死胡同。
杨炯在《王子安集序》中说:“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只知逞技法,没有真性情。
那么,文章怎么样才能有真性情?不外乎道眼前之景,述身边之事,倾心中之情。诸多文学革命,都起于旧文体僵化束缚,连话都不能好好说了。
然而,初唐四杰的时代,并没有兴起古文运动,王杨卢骆依旧在写骈文,要使之有骨气,添刚健,在四六之式中把自己的衷肠都诉尽了,其实很不容易。
都说江郎才尽,是因为神仙把彩笔从江淹的手里收回了,但李商隐四十多岁,身体虚弱的时候,谢绝了很多人登门求稿。写骈体,真的很伤脑筋;要华丽绝伦,又明白晓畅地把真性情写出来,并且流传千古,妇孺皆知,把脑细胞死完了估计都难办。
好在王勃年少才高,宦途多艰,父子分离,壮志挫折,早早地尝遍了人生冷暖,风云际会之下,才有了《滕王阁序》的诞生。
二
很多人但知有《滕王阁序》,不知有《滕王阁》诗。
其实,序文末尾说“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是请当时与宴的宾主都来赋诗,促成雅集。王勃的“滕王高阁临江渚”一诗只不过起了个头,但其他人的诗作都湮没无闻了。
《滕王阁序》的原题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文中又写“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显然是阎都督等洪州官员在休息日与王勃同游山水,再登阁饯别,属文赋诗,和重修滕阁、会筵志乐毫无关系。
至于阎都督女婿先有宿构,而阎氏恼怒王勃抢先作赋,终被“落霞与孤鹜”之句震撼,以及江神一帆风把这位龙门才子从马当送到南昌,都是齐东野语,殊不足信。
正因了为自己饯别,王勃才好抒发盈虚有数、无路请缨、关山难越的个人感怀,才能够以“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杨意不逢,抚凌云以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等名句表达对阎公的感谢。而从“芳邻”等句,又隐约可见他与这位都督竟有旧交,所以有学者推论阎都督并非阎伯玙,而是阎立本。
三
洪州之会,固然有娱游极乐,但王子安是在“兴尽悲来”的状态下写作的。
他六岁作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是举国瞩目的神童。不到二十岁,应举出仕,风华正茂,是文苑明星。不幸戏作《檄英王鸡文》,触怒了唐高宗;后又擅杀官奴曹达,差点被判处死刑,连累父亲远贬交州。
在《百里昌言疏》中,他写道:“呜呼!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
对父亲的负疚,对自己的失望,可见一斑。
宴游之欢去而未泯,人生之悲来而方炽,悲欣交集的情绪给了王勃名动古今的机会。
这篇雄文,几乎句句用典,四六为主,间以三言、七言,词藻绚丽,抑扬顿挫,观之读之,真是满目锦绣,口舌生香。
这是中学要背的课文,也许很多人与我有同样的观感,就是《滕王阁序》背起来并不难,甚或是很多人少年时背得最熟的一篇骈文。
为什么呢?
四
《滕王阁序》文采飞扬的另一面,是明白清晰,情感充沛,平易近人。
先是脉络明白。
全文七百余字,分作七段。第一段赞美洪州,写自己到达,又点明饯别。第二段写游历山水。第三段写登阁所见。第四段由乐转悲。第五段感慨身世。第六段敬答主人。第七段感谢饯别,邀请宾主赋诗。
二是画面清晰,变化多端。
王勃手笔极高,通篇多运用俯视、远眺的镜头,这与登阁游览自然有关,但也兼有不同的视角。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这一段极富层次。王勃身处高阁,从仰视变为俯视,再远眺,远眺却是由俯视变为仰视。视野变化下来,就把周遭的景致全部写清楚了。
层峦、飞阁主写其色,用翠、丹点染,加上“耸”“流”二字,又极富动感,仿佛山峦直冲天际,台阁的红色也波动起来。
汀与渚,只是土地,用“萦回”一词,又把水陆交融的流动感写出;加上鹤与凫,水禽行游江中,一啄一饮,也增添了野趣。
如果说“鹤汀凫渚”一句,王勃用了几分力气去表现动态,那么“桂殿兰宫”一句,则只下一个“列”字,举轻若重,又把建筑随着山势起伏的趋势写得妙到毫巅。
最著名的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是极目眺望,场景宏阔,不过接在“披绣闼,俯雕甍”,观看山原、川泽、闾阎、舸舰、云销雨霁之后,所有景色赏玩了一遍,很快拉大了视野,得到一个极为深广的镜头。
本来应该是定格的,却偏要写一只远翔的鹜鸟,一瞬间把停在天际的晚霞都带挈地飞动起来,形成一个乱云争渡的奇景,这是王勃的匠心。
紧接着,立即从极动变回极静,一江秋水映衬长天,水天一色,舒缓明净,辽远静谧。
又由于时值黄昏,夕阳渐落,云霞将逝,秋水长天的美景其实要很快消失,那只鹜鸟终会被黑暗吞没,它又飞向何处?
这里已经把王勃内心的悲感,隐约地透露出来了。于是,后文接上两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彭蠡在北,渔唱不闻;雁阵飞南,衡阳难逾,别有一番求索不得,怅望天涯的愁苦。
所以,下一段才能从“四美具,二难并”之后,生出兴尽悲来的痛切,这一转折丝毫不嫌突兀。
所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名联,其实暗藏着王勃对人生无常,盛筵难再的哀叹。
所以,也可以说,这一名联实则是全篇的转折枢纽,使之兼具乐与悲、盛与衰的感悟和思考,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再是情感动人,格调高致。
“兴尽悲来”,是《滕王阁序》的题眼,王勃把身世的悲怀写得极透彻。
上手也是拉开了写,“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百里昌言疏》云:“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望长安,即是望君;南溟深,即是思父。
借助地理,把文句的间架拉得极广大,紧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将自己的孤独与万里山河对衬,是不是有点上文鹜鸟孤飞于江天之间的意思?
下一段还是写悲,“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连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四人之典,一遍遍皴染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但立即又转,用马援的壮志、庄子的豁达表明心迹,又拿来孟尝、阮籍的故事正反偕用,再捧出自己不屈的品格。
心绪是失落的,品格是不屈的,王勃兼写两者,中间没有抑扬褒贬,而是赫然共存。我们能够想见,他的人格是非常健全的,胸怀是非常坦荡的,从中可以体会王子安的真诚,也可以遥想唐朝诗人的风骨。
总括起来,《滕王阁序》绚烂华彩,云霞满纸,流转明畅,悲欢并至,实可谓大手笔、真性情。读之诵之,实在是一种享受,又怎么会觉得困难和痛苦?
这篇千古奇文,王勃居然是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更是震惊天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