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审视自己时,认为自己头脑清醒,富有逻辑,抱有信仰,善作抉择,能够决定自己想要什么和该做些什么。然而大部分真实情况是,自己并非总是处于理性之中,我们会情绪失控,会放纵自己,会偷懒。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更多荒诞行为发生在我们以为自己很理智的时刻。我们会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也会忽视自己屏蔽了这些事的事实。理性或者非理性,我们真的能清楚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吗?
《思考,快与慢》这本内容详实的心理学经典著作将带我们探索大脑的思考机制,将人类的非理性落实到行为层面,通过大量丰富的实验案例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思考,快与慢》是丹尼尔.卡尼曼50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人类有诺贝尔奖以来第一个以心理学家身份获得经济学奖的得主,而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泰勒就是卡尼曼的学生,他们都在研究同一个主题:非理性。
《助推》作者泰勒给这本书评价是:“本书是一位智慧巨人的力作,可读性强,睿智,深刻。赶紧买,慢慢读,而且要反复读。这本书会改变你的思考方式。读了它,你对工作、世界以及自己的生活的看法都会改变。”
丹尼尔.卡尼曼在序言里把这本书形容成就像是办公室饮水机旁的闲谈一样,因为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也更有意思。
卡尼曼在研究中发现生活中充满大量非理性的成分,看似应该的表向之下,但千差万别。复杂的人性当中最应该研究的就是:非理性。作者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精确的语言来讨论他人乃至自己在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提升发现和理解这些失误的能力。正确的判断能有效地干预错误,以降低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经常造成的损失。
作者把人的两种思维模式称为系统1、系统2。读过此书后,你会觉得两种系统各有千秋,各司其职。本书重点是自主运行的系统1。通过系统1的研究,我们会知道我们有多么不理性。我们生来就能感知周围的世界,能够认识事物,可以集中注意力,会规避风险,会害怕蜘蛛,思维时快时慢。大脑的其他思维活动也因长期的训练而变得快速自主。作者把这种思维模式称为系统1,系统1的运作是无意识且快速,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比如:2+2=?,读大型广告牌上的字,在空旷的道路上驾车行驶等等。相反28*14=?,赛跑时随时作好起跑准备,数出文章中某页字母a的出现次数等,高度多样化,需要集中注意力的,费脑力的大脑活动称为系统2。系统2的运作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会出面解决。系统2运作时肌肉会紧张,血压会上升,心跳会加速,无一例外瞳孔也会扩大。系统2专注工作时,会屏蔽掉其他事情,比如著名的消失的大猩猩。系统2在代替系统1进行日常抉择时总是耗时很长且非常低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妥协:学会区别常会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境,在风险很高的时候,尽力避免这些错误。
我们的大脑执行“最省力原则”,换句话说就是能不用脑就不用脑,要多懒就有多懒。你想赢得一盘围棋,不经过训练,肯定是下得乱糟糟的。大脑整天处于“自动驾驶”当中,你就学不会任何东西。有些人就靠本能处理人际关系,不高兴发脾气,摆脸色,想说啥就说啥,很少去调动系统2,他就只能在原有的生活圈子和层次不断徘徊,无法进步。
启发法:关于你的思维活动,有一点值得注意,即你很少被问题难道。当大脑处于正常状态,你几乎对眼前出现的所有事物都会有直觉和想法。对一个人不是特别了解时,你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他,你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相信或者不相信一个陌生人。有时,对于一些无法完全弄懂的问题,你也总能作出答案,而依据是什么,连你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而你自己就是从复杂的事情中提取直觉性的观点。就是绕开原来的问题去回答那个更简单的问题。“启发式问题”相对于“目标问题”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并作出回答。目标问题:欺骗老人的理财顾问应该收到何种惩罚?换成启发式问题:想想金融骗子,我有多生气?所以有人答复,金融骗子都该杀。思维发散性的自主过程和强度匹配可以使能映射到目标答案的简单问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系统2往往会遵循最省力法则,不经检验就认可某个启发式答案。你不会被难倒,也不必非常努力,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自己其实答非所问。此外,你也许都注意不到目标问题很难,因为你的头脑中会很迅速地闪出一个直觉性答案。
小数定律:夸大对小样本的信任只是众多错觉中的一种,比起信息的可靠度,我们会更加注重信息本身的内容,其结果就是我们会将周围的世界变得比数据所能证明的更加简单和统一。统计学家的很多观察研究都归结到因果关系的解释上,但他们却不承认是这样的。很多事实其实只是巧合,包括事件的采样。对偶发事件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必然是错误的。例如对美国3141个县的肾癌发病率的调查显示发病率最低的县差不多都位于中西部、南部和西部人口稀少的乡村。对此你有何看法?人们很容易作出推断,认为肾癌发病率低主要是由于乡村的生活方式很健康,没有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没有添加剂,保证新鲜。这一点完全说得通。其实当你阅读这个流行病的例子时,并没有立刻注意到“人口稀少”这一特点与此次调查有何关联。对于采用几个样本所产生不同结果,你会感到惊讶。大样本比小样本更精确,小样本比大样本产生极端结果的概率大,小样本的出错风险可能高达50%。作者建议对统计直觉应抱有一些怀疑,只要条件允许,都应采用计算方法来确定样本规模,而不是依靠自觉印象作决定。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这种现象与表现质量的随机波动有关,要避免随机波动与因果解释联系起来。生活给予我们的反馈常常违背常理。因为当别人取悦我们时,我们也会对他好;当别人对我们不友好时,我们也会对他产生厌恶之情。然而从统计学监督来看,我们却是因为对人友好而收到惩罚,因为举止无礼而得到嘉奖。例如:体育画报的诅咒,凡是登上画报封面的运动员都会在接下来的赛季中表现欠佳。他在前一赛季一定表现极为出色,也许这种出色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缘于运气,运气是善变的,接下来他就没那么走运了。读到这个原理我突然明白了儿子小时候打乒乓球,成绩忽高忽低,我经常说他,你能不能小步一直往前走,不要一会打得那么好一会打得那么臭。你认真点打,学费那么贵是多么冤枉。
“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见的方法,有两个优点:决策快要制定好时,许多团队成员会受到集体思考的影响,而事前验尸会扼制住这种影响。另外它还激发了那些见多识广的个人的想象力,并将他们的想法引导到最需要它们的方向。比如马云对阿里巴巴事前验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计划的损失,而这些损失一般都是因眼见即为事实的偏差以及盲目的乐观主义导致的。
前景理论和损失厌恶是作者发现较为重要的理论。前景理论需要知道参考状态,比效用理论更复杂。前景理论的三个认知特征是:评估与一个中性参照点相关,这个参照点有时也被视为“适应水平”;一种降低敏感度的原则在感觉维度和财富变化评估活动中都是适用的;第三个原则是损失厌恶。损失厌恶绝对是心理学对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盈与亏正是前景理论中的价值“载体”。例子:“他是损失厌恶的典型例子,因而连非常有利的机会也被他拒绝了”
禀赋效应是指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的价值的评价要比拥有之前大大提高。假设你手里有张著名乐队的演唱会票,已经售磬。这张票你是以200元买下的,而你又是狂热的粉丝,即便以500元买下你也愿意。后来你从网上看到有更有钱更狂热的粉丝愿意花3000元买下,你现在手里有票,愿意卖吗?你的最低售价3000元以上,而你最高买价500元,可是你和大多数人一样不肯卖。这就是禀赋效应的一个例子。而坚信标准经济理论的人对此感到迷惑。
心理帐户是我们用于组织和经营生活的账户,它有弊有利,并且有多种来源。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将自己的钱存在不同银行帐户里,而有时我们仅仅是将钱存在了不同的心理帐户中。例如,一面把钱存入储蓄帐户,一面却透支信用卡。理性代理模式下的经济人并不依赖心理帐户,他们对结果的看法是经过综合分析得来的,是受外部诱因驱使的。对人类来来说,心理帐户是窄框架的一种形式,他们通过有限的大脑使所有事情都得到掌控,易于管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卖掉赢利的股票。
卡尼曼介绍了这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这就是《好好学习》里所说的底层规律,需要我们掌握的知识框架,提高认知度。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我经常依靠系统1自动驾驶,我没我想像的那么理性。还好,现在我懂得一点点了,需要继续深读,学会慢思考,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思考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