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全名是《论依据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物种起源》。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中坚持和发展了生物进化论。由苗德岁教授翻译的《物种起源》译林版被公认为最忠实于达尔文原本立场的版本。严复有选择地意译了《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最先引进中国。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经过20多年刻苦的调查研究,他证明了地球上各种生物是在遗传、变异、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书中主要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生物都有按几何级数增加个体数目的倾向,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拿啄木鸟来说,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槲寄生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动植物的这些构造形成的原因能否全部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这些问题都可以从达尔文的书中找到答案。
《物种起源》中的进化论思想不仅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生物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它还被斯宾塞等人发展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将他在生物界发现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社会。
从原始社会到当代的的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人类为谋求生存与发展同大自然进行了漫长的斗争,不仅如此,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斗争的社会。不同部落之间,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封建地主与农民之间,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等。你会发现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为着各种利益而斗争着。套用《毛泽东语录》里的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为了统治的需要,有产阶级就通过“国家机器”来强化自身的统治。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那时的人们只有石器可以打磨,这已经是他们能拿得出手的最好工具了。他们一起劳动一起分享捕获的猎物和采摘的果实。
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工具的使用延伸了作为一种动物的人类的身体和爪牙。而农业的产生,则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撞击到了另一个轨道上,让人类从动物变成人。人类不再只是纯粹地去适应环境而是变得可以创造性地改造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农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力地提升了人类的繁衍效率、急剧扩增了人口;另一方面也为后来各项文明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产品除维持人们的生活必需以外,开始有了剩余。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私有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也就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剥削人的形式——奴隶占有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社会应运而生。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斯托夫人)于1852年发表的一部反奴隶制长篇小说。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奴隶制度的罪恶与不道德,很大程度上刺激了1850年代废奴主义的兴起。当林肯接见斯托夫人时,曾说到:“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大致能了解到:奴隶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奴隶主对其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可随意奴役、买卖和杀害。奴隶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奴隶的后代也世代为奴。总之沦为奴隶,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奴隶社会开始了人类由野蛮向文明的转型。文明时代的第一个社会就是奴隶社会,但其社会制度却是最野蛮的一个制度,剥削成了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最大特点,这便是以野蛮之统治创社会之文明。
从采摘、狩猎到农业、手工业的变化,这是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夏、商、周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夏代,随着水利技术的应用及对农事规律的研究,农业文明有了较大的发展。“大禹治水”、“杜康造酒”、“禹铸九鼎”、“二里头文化”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商朝的农、牧、手工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相继发明了牛耕,垄作的灌溉方式,以及除草除虫的方法。青铜冶铸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重达875公斤后母戊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奴隶主贵族们开始对音乐和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历史上青铜器的鼎盛时代,文化上的“百家争鸣”,金属货币、成规模的铁器冶炼和铸造等,这些无疑都反映了周朝社会文明之昌盛。
及至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封建社会是指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它的形式可能不尽相同,有通过契约租赁、缴纳地租、雇用佃户等方式实现,但其本质依然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会改变封建社会作为一个阶级社会的本质。从秦之前的战国时代中期开始一直到1840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锁国的大门,封建社会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时间。网上有人为此还编了顺口溜:“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朝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主要区别在哪?首先经济基础不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其次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奴隶社会;另外封建社会的农民还是有少部分生产资料的;还有一点是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但不再是地主的私人财产。封建社会的农民,已是使用铁制农具和牛马畜力,并具有自有经济和一定独立性的生产者,他们比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生产者,具有更高的生产积极性,具有更优越的生产条件,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封建社会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相比较,生产者产品自给的品种、数量和质量,都是大不相同的。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都集中通过小农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表现出来。当时的社会经济中,自然经济已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而存在。什么是自然经济呢?凡生产是直接用于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用于交换的经济,不论它在人类历史上以何种形式存在,都可以认为它是自然经济。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就是这种经济的本质特征。自然经济又与封建剥削制度相联系。农民不但要养活自己,还要通过缴纳封建赋税或封建地租,养活封建主阶级。缴纳封建租赋,是农民获得小块土地进行生产的先决条件。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是一副即有风和日丽又有晦暗不明的画卷;它是一条跌宕起伏、蜿蜒流淌的长河。或有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诸侯国,或有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厮杀缠斗,或有谄媚弄权者与忠君爱国者的斡旋较量。“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分析了四点:党争或宫廷的内乱、诸侯割据、农民起义、游牧民族引起的边患。这样的分析挺有道理的。从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当生产关系总体还能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时,便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也就不会灭亡;生产关系总体不能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时,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社会革命的时代也就到来了。”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可以发现人类社会发展呈现出波浪特征,一浪一浪向前推进,称之为“波浪理论”。既然是波浪,就会有波峰和波谷,还有两者的中间状态。波峰和波谷是短暂的,中间状态是长期的。波峰呈现的是社会大繁荣时期,各项事业兴旺发达,人民生活丰富幸福。相反,波谷呈现的就是社会处于大灾难时期,各项事业低迷不振,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可以说主要是小商品经济。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主要是农民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的过程。这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在总的量变过程中,也会出现阶断性的部分质变。商品经济所以能适应生产力的不同发展水平,在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中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封建经济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结合。它们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补充。(摘取自《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从生物进化论出发,人类逐渐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做好污染防治,积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社会发展规律怎样的启示呢,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是人实践活动的产物,因此在社会发展中我们要做到始终依靠人,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为人民群众创造有利于发展其创造性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