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混迹多年,常常看到一种现象:有的人行为独立,经常自己解决问题,明明很少麻烦别人,却不受欢迎;有的人,工作中时不时出点小状况,经常给别人添麻烦,却反而很讨大家喜欢。
起初,我没发现原因,觉得这种现象很奇怪。后来,观察得多了,才发现: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跟同事之间的交往仅限于工作,没有更多的交流;而给别人添麻烦的人,通常在工作之余,还有人情往来,礼尚往来久了,自然多了交情。我不禁感叹:原来“日久生情”还可以这么用,适当的麻烦别人是门学问,可以帮助我们在职场中、生活中打造更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最近,看到朋友推荐格子姗写的一本书,看到书名,我便想起了这件事情,觉得深以为然,书名相当直白,就叫做——《好关系是麻烦出来的》。我不禁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借来一阅。
本书一开头就提到:
怕麻烦别人,实际上,是不愿意承认自己需要对方,也活生生斩断了别人对自己的需要。愿我们都能走出孤岛,伸开双臂,尽情地拥抱别人,也尽情地被别人拥抱!
我觉得挺有道理。
行为独立,从来不麻烦别的同事,阻绝了自己对别人的需要,内心深处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需要对方。于是,换来的结果就是,不需要别人的同时,也不被别人需要。
而书中另一段文字,则点明了一个立场:
“该不该麻烦别人”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真正能成为问题的,是我们应该如何通过互相帮助的互动关系与别人建立联系,同时还能把握好其中的分寸感、界限感。
关系的本质是交情,而非交易。营造好关系,就是要通过往来建立起交情。如果阻绝自己对别人的需要,就是妨碍建立通往交情的路。
纵观社会,你会发现:有很多人求人办事,想送礼却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办事达不到预期效果;然而,找个跟目标对象熟识的人去套交情,往往事半功倍。这就是交情的意义的一个外线体现。
《好关系是麻烦出来的》这本书,不仅点明很多显而易见的事实,还结合作者本人和身边朋友的实际经历,分析了很多打造好关系的方法。比如:要偶尔依赖,懂得示弱,抛开面子,偶尔接受别人的同情。书中也指出打造好关系需要避忌的事情,比如:太过独立令人难以亲近,不联系朋友,拒绝开口求助,懒惰,能用钱轻易解决的事情偏偏去麻烦别人,态度不好,等等。
这些事实显而易见,却往往被人忽略,格子珊在书中都一一指明。并且,书中还结合人的心理,分析了不同情形的应对方法,不仅具有非常实际的参考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格子珊在本书的序中还提及,她父母这样教育她——“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能不麻烦别人就不要麻烦别人。”我自己,也是用这一准则要求自己。并且,我的孩子尚在幼儿园阶段的时候,我也多次跟他强调:出门在外,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事实上,这句简单的话,并没有完整的表达我的意思——如果是简单的事情,自己轻松独立完成,就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自己做就好了;如果事情有难度,超出你的能力范围,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就要大大方方地开口向别人求助。这才是我真正的想法。
看完这本书,我得到了如下启示。
我们的教育在初期都教育孩子要独立,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塑造独立人格来说,并非坏事。这和本书中的忌讳之一——懒惰,其实是同样的观点。只不过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被误读了。
很多情况下,我们过分强调了独立,忽视了团队的存在和作用。而“麻烦别人”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能够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工具,应多加以利用。
在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同时,也应该让孩子了解:什么叫团队精神?如何通过“麻烦别人”来培养团队合作?
我相信,营造好关系是维护团队凝聚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让孩子学会恰当的方法来打造好关系,是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下一个急需改进的点。
非常感谢格子珊写了这本书,有了这本书的启示,我在教育孩子的路途中,可能会走得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