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在班级里与孩子们一起读了台湾诗人林良的一首小诗——《爸爸回家》:
每次听到您/下班回家的脚步/ 我心中的快乐/ 就像好不容易/ 完成了一幅拼图/ 爸爸/我们这个家的拼图/ 是一块也不能少的
这首小诗很短,但是却恰恰道出了家最珍贵的特质——如果说家于自己而言是一幅最完美的拼图的话,那么家人对自己来说,则是家这个拼图中一个都不能少的拼图。今天带来的是颂添爸爸和婉瑜妈妈的故事~
一、《我与房子的故事》——来自颂添爸爸
在我三岁的时候,我跟随你们的爷爷奶奶到了青岛,住在了爷爷工作公司里给予我们分配的一间宿舍里。
那是一间10平米左右的房间,楼层在二楼,窗户朝向东方,房间内放置了大小两张床,以供休息使用,同时还放置了一张极小的餐桌,和一个很小的书桌。可以想象一下,房间内已经拥挤不堪。
还有相同5-6间的房间,被一条长长的南北走向的走廊连接在了一起,而房间就分布在东西两侧。在走廊的尽头是一扇大门,用于与其他区域进行间隔。
各家各户的厨房都设置在了走廊里,所以每到做饭的时间,整个走廊甚至房间内都充斥着油烟的味道。这座四层高的建筑中,在每一层的另一侧,还有着另一条相同格局的走廊及房间。而连接这两处区域的,是占地最大的公共卫生间和一个超大的洗漱间,以供整层住户共用。
当时的房间没有自来水,而整栋楼只有一处自来水龙头,却又被放置在了整栋楼的外面,而且由于供水不足,每天只有1个小时的接水时间。很多年后回想起来,我才发现,其实外置的水龙头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有水的这1个小时内,住户们会排起长长的队伍,拎着各式各样的水桶,排队取水。所以如果设置在楼内,也就没有这样大的空间可以供我们排队了。由于每天的接水时间是在早晨6-7点钟,而这又是晨起洗漱及做早饭的时间,同时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爷爷每天早晨不到六点钟,已经达到工作岗位,所以我就只能与奶奶分头行动,我拎着比我稍矮一些的水桶,下楼排队接水,奶奶做早餐,洗漱,收拾屋子,接水后我再喊奶奶将水桶拎上楼去。由于我的个头较小,水桶并不能完全拎起来,所以在下楼梯时,总会响起水桶与楼梯碰撞在一起。那“叮叮当当”的交响曲,排队洗漱,上厕所这样的事,每天都在这栋楼里发生着。
就这样,我们在这间房子内,生活了大约3年的时间。由于各种原因,我的爷爷、奶奶也来到了青岛与我们一起生活。
太爷爷、太奶奶的到来,爷爷的公司给予我们更换了房间,房间仍在这座建筑内,我们从二楼搬到了一楼。一楼拐角处有一处房间,朝向东北,比原有房间稍大,由于是整栋楼的最东北面的位置,所以该房间的西向和北向,分别有着一条宽为两米的走廊,两条走廊连在一起,就像一个长长的通道。即便是这样的通道,也是一块难得的私有空间,所以我们在其他邻居们有些艳羡的目光下,搬到了属于我们的新家。
最初,大的房间内放置了一张大床,并放置了一个简单的沙发和茶几,而这个沙发就成为了我最初的床。西面的走廊被设置成了厨房,而太爷爷、太奶奶被安排在北面走廊的尽头,在那里爷爷搭建了一个类似于农村的炕,以便在冬天生炉子的时候,烟道从炕下经过,而这也让这个更像走廊的屋子内,除了能感受到炉子的温度之外,炕也被烘烤的暖暖的。随着我慢慢长大,我也需要有一张自己的床。但是地面上再也难找出能放置床的位置,所以在北面的走廊与西面走廊交界处的上方,爷爷找人搭建了一个吊铺,这就是我的床了。由于房屋高度的原因,吊铺与天花板只有50-60厘米的距离,躺下后伸伸手就能碰到天花板,所以晚上脱衣服以及早晨穿衣服都只能坐在床上进行。由于这个靠近天花板的床,需要通过梯子才能上去,所以从未有客人能够参观到,因此我也可以经常偷懒,不叠被。
在我小学毕业那年,应该是1989年,我们又迎来了再一次的搬家。这次仍然是爷爷的公司为我们提供的独门独户的楼房,那是一间55平米的房子。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有着一大一小的两个房间,而在大房间的南向,还有着一个1.5米宽的阳台。
由于全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爷爷奶奶的勤俭,我们的生活开始有所转变,在住进这个房子前,爷爷奶奶进行了装修。大房间内贴了壁纸、做了组合衣橱,购买了一台20寸的彩电、双开门冰箱,还购买了一套布艺沙发和相应的茶几,以及新的床,是带席梦思床垫的。爷爷奶奶住在大房间,太爷爷太奶奶住在小房间,我住在阳台。我们在这里一住就是16年。
直至2005年我与妈妈结婚购买了新房。由于带有阁楼,所以分为上下两层,各80平米,共有4间卧室,2个客厅、一个餐厅,两个卫生间、1个书房、1个衣帽间。
就是你们刚出生生活的房屋。
二、《家》——来自婉瑜妈妈
记忆中小时候的家是这样子的。
可能比这样的还要差一点(记不太清楚了),家里只有简单的几样家具,每天早晨都有各自的事情需要做:爸爸妈妈去工作,我背着书包去上学。只有在晚上的时候我们才能坐在一起吃饭,一起说笑,一起讨论今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是我一天中最快乐的事情。
后来家里买了附近唯一一台电视机,晚上七点的左右时候家里就成了这样子:
在这期间我认识了好多的好朋友,我们经常在一讨论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起玩泥巴,捉迷藏、打弹珠,这些事情也成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随着年龄的成长,为了学业和生活渐渐的远离了农村的老家,也远离了爸爸妈妈的唠叨,再后来就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但是在生活中总是感觉家里少了点什么。原来少了的是父母的唠叨声,少了父母饭菜的味道,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把父母接到自己的身边。
家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热爱自己的家,热爱自己家里的每个人。
写在后面的话:
这两天去阅读以及聆听毛毛虫家长关于自己与家的故事的音频与文字,往往也会触发自己的一些感情。我想人最奇妙的地方不仅在于会使用火,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而是借助文字与语言互相交流、沟通。或许我们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没有过多的思考,或者依然在找寻,我们对于“温暖”、“爱”与“幸福”类似的词天天罩面,却从未窥见其真容,但是我们能够在他人的文字中寻找共鸣,发现自己记忆的似曾相识的影子,于是我们为之动容,我想,文字的魅力与价值在此刻便是最能体现的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