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微博,看到刘同老师一段话:
进了大学才发现,无论在多NB的学校,也总有一群人找不到方向;再SB的学校,也总有一群朝着目标坚定不移迈进的人。
比起你把自己定义成哪一种人,学校的好坏就没那么重要了。分数不是判官,学校也不是结局,只要你持续清醒,四年之后都会同样风骚。
昨天高考刚刚结束,不管考的好的,还是发挥不好,都已成为过去式,不要太多挂念成为定局的事情。
记得十年前的最后一门科目:政治考试。
打的到考点,出租车司机听说我来自排名倒数第二的学校,顿时露出鄙夷,一边开车一边站在高点指手画脚地点评:“哎呦,这个学校不行,没几个能考上大学的。”
我妈妈在车上尝试辨别,结果司机说的更凶了,摆出自己熟知一切,能掌控未来的姿态。
莫名其妙被陌生人胡乱评价,心理超级不爽,不影响考试是不可能的,考完,直接向妈妈抱怨,大哭。
成绩出来,总分不高,但属于正常发挥水准,比上名校的朋友差了一大截,可四年毕业后毫不影响我在魔都找工作,养活自己。
等出来工作才意识到,公司更看重的是你个人的能力。
当你视野被打开,接触到更高级的人,想改变自己的学历,读书刷文凭的机会多的是。
我高中的闺蜜,新西兰研究生刚刚毕业。证明了这一点。
上的大专,接着专转本,毕业后也到魔都,在一家国际幼儿园工作。
国际幼儿园的父母外国人居多,中国的父母都是精英(幼儿园一个月光学费8000块)。
跟他们接触久了,不知不觉打开了视野,意识到自己的短板,不顾家里人的强烈反对,毅然跑去新西兰读研。
读研期间打工,从事游学项目。负责中国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到新西兰的短期游学。并且活用自身特长,在新西兰和朋友合开了中文培训班。
自己担负了研究生期间的生活费。还有一小笔积蓄。
前几天跟她聊天,问毕业后的打算。
她说先在新西兰呆一年,找到正式工作,争取拿到PR(相当于户口),至于回国发展还在观望中。
出国深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只要你愿意,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我这位朋友家庭条件也一般,父母强烈反对,也不能阻止她一颗出去看看的心。
还有一位朋友,大学在江苏的一所三流本科。高考分数班上很多人都超越了他。
一进大学的目标很明确:考研。
大二开始暑假不回家,留在学校准备考试。最终如愿考上上海一所知名大学的研究生。
在上海,机会很多。实习去了世界排名前十的公司,表现出色,留下来了。
大公司都有上海户口的名额,他顺利拿到上海户口。买好房,定居上海,而他换一次工作,头衔都会往上跳一个级别。
记得他说过,因为年纪小,又是娃娃脸。谈生意时,对方一开始并不把他放在眼里,想随便糊弄走走场。但当他问了几个专业问题后,对方立马改正态度,好好配合。
他现在的发展,也远远甩掉当初高考比他分数高很多的同学。
回忆高考,他也云淡风轻地说: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小小的关,学会度过它才是最重要的。
高考只是我们走向成熟的一个小关卡,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你进了知名大学,先恭喜你;进了普通院校,也没关系,找到自己的目标,坚定地去执行。
如果不知道目标是什么,那就学好英语。
每天早上大声朗读,晚上混迹英语角,找到一切方法跟老外交流。
当你英语一步步提升,接触到更多东西,你的眼界就会被慢慢打开,周围的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提升。总有一天你会找到奋斗的目标。
高考已是昨天的事情了,明天还有很多未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培养它,开出一朵闪亮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