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乘坐动车,经过七个多小时的旅程,从湖北恩施来到了安徽滁州。虽然路途不短,但一路风景变幻,心情也随之开阔。滁州这座城市,最负盛名的莫过于琅琊山。它是国家5A级景区,也是“天下第一亭”醉翁亭的所在地。对我而言,琅琊山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人文教科书,吸引着我前来一探究竟。
琅琊山风景区本身是免费进入的,但内部有四个核心景点需要购票。我们一行三家人,在网上买了套票,既方便又划算。早上我们从游客中心出发,沿着指示路线,首先来到了醉翁亭。还没走近,先经过了一处清澈的水潭,名叫醉翁潭,潭水碧绿,倒映着周围的山色树影,很是幽静。再往前走不远,就看到了那座闻名天下的醉翁亭。它比我想象中要小巧一些,但整体园林布局紧凑精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透着一股历经岁月沉淀的雅致。
站在这座亭子前,心中不免感慨。它不仅仅是木头搭建的一座建筑,更是中国文学史和精神史上的一个地标。北宋庆历五年,欧阳修因为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而被贬到滁州任知州。仕途上的失意,却让他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他与琅琊山的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与当地的百姓相处融洽。庆历七年,琅琊寺的主持僧智仙为了方便他游憩,在山脚下修建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为之取名“醉翁亭”,并写下了那篇流传千古的《醉翁亭记》。文中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而这座亭子也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亭”。园内还珍藏着与《醉翁亭记》相关的碑刻,包括复制的苏轼手书碑文,让人能直观感受到那段文脉相传的历史。
在醉翁亭区域徘徊良久,我们继续向琅琊寺和南天门进发。这段路程开始考验体力了。山路蜿蜒,石阶层层,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确实很久没有好好锻炼了,没走多久就开始气喘吁吁。不过,沿途的风景很好地缓解了身体的疲惫。琅琊山不愧是生态净土,森林覆盖率非常高,满目苍翠,空气清新。听说这里还有琅琊榆、醉翁榆这样的珍稀树种,我们此行并未特意寻访,但我们沿途欣赏到了欧阳修亲手种植的一棵欧梅,已有千年的历史了,查阅资料,看到它盛开的时候非常壮观、美丽。山中还有著名的“九洞十八泉”胜景,像归云洞、琅琊溪、让泉等,都曾是欧阳修流连忘返之处。
走了好一阵,终于到了琅琊寺。这座寺庙始建于唐代,历史悠久,原名宝兴寺,古建筑群庄严肃穆,香火缭绕。我们稍作休息,感受了一下这里的清幽与宁静。接着,一鼓作气攀登山顶的南天门。南天门是琅琊山的制高点,上面有几座道教宫观。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周围群山起伏,郁郁葱葱,滁州城区的风貌也若隐若现,顿时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山顶风大,吹走了登山的燥热,也仿佛吹散了心中的些许烦闷。
整个景区游览下来,我们花了大约五个半小时。今天的天气非常给力,不热,也没有下雨,是爬山最舒服的状态。即便如此,全程走下来,对体力依然是不小的挑战。我算是深切体会到了“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回去真得把锻炼提上日程了。
回顾这一天的游览,感触颇深。首先,我深深觉得,欧阳修这样一位政坛风云人物和文坛领袖,曾经在滁州任职,并在此写下《醉翁亭记》这样的不朽名篇,实在是滁州的大幸。一篇文章,一座亭子,让一座城市拥有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名片,历经千年而魅力不减。欧阳修在遭遇贬谪后,没有沉沦于个人的失意,而是以一种豁达、积极的心态去拥抱自然,关怀民生,这种精神境界非常令人敬佩。我本人非常喜欢苏轼,而苏轼正是欧阳修的弟子,他曾为《醉翁亭记》题字,这种师徒之间的文脉传承和情感链接,也为琅琊山增添了一段佳话。
其次,在游览的过程中,我忽然有一个想法。既然“醉翁”与“酒”有着如此密切的关联,而欧阳修又是在微醺中体味到了山水之乐和人生哲理,那么琅琊山是否可以考虑适当设置一些与酒文化相关的体验场所呢?当然不是鼓励酗酒,而是营造一种氛围,让游客在特定的情境下,能够浅浅地体验一下当年醉翁的那种心境。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失意或烦恼时,在这样的环境中,或许能像欧阳修那样,从山水和一杯酒中,找到些许释怀与快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与升华。酒在中国文化中,从来就不仅仅是饮料,它承载着丰富的情感,连接着人与人,也连接着人与自己的内心。从孔融为酒辩护,到李白“与尔同销万古愁”,再到苏轼“把酒问青天”,酒在文人墨客的生命中,常常是情感的催化剂和灵感的源泉。
夕阳西下,我们带着一身疲惫和满满的收获离开了琅琊山。这一趟旅程,不仅锻炼了身体,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脚踏着古人走过的路,眼望着古人欣赏过的风景,吟诵着那些熟悉的词句,仿佛与千年前的欧阳修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琅琊山,这座集“名人、名亭、名文、名碑、名泉、名洞、名林、名园”于一身的文化名山,用它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深深打动了我。那“环滁皆山”的壮阔,那“林壑尤美”的秀丽,那“峰回路转”的惊喜,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深邃,都已印在脑海,值得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