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件小短袖里的委屈,比天气更让人在意

傍晚老妈接孩子回来时,我正忙着把刚晒好的小袜子叠进抽屉。她进门第一句话没问孩子累不累,先指着孩子的衣服皱着眉:“怎么给他穿这么小的短袖?还搭这么厚的外套,你没看今天外面挺热的吗?”

我手里的袜子顿了顿,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扎了一下。其实早上出门前,我对着衣柜翻了好一会儿——昨天洗的长袖还没干,剩下的短袖里这件是孩子去年穿刚好、今年略短但还能穿的,厚外套是怕傍晚风凉才带上的。我想着孩子活动量大,穿脱方便就好,明明已经尽力把能考虑的都想到了,可到了嘴边的解释,却被那句带着审视的责备堵了回去。

后来我坐在沙发上发呆,倒不是怪老妈关心孩子,只是突然明白:让人不舒服的从不是“衣服穿得合不合适”这件事本身,而是那种“你做得不够好”的评判语气。就像你捧着自己用心做的事递过去,对方没先看你花了多少心思,先皱着眉挑了一堆毛病,仿佛你连最基本的事都做不周全,而他一定能做得更好。

其实生活里很多这样的时刻:你主动收拾了客厅,却被说“这里没擦干净”;你帮家人买了东西,却被说“怎么买这个牌子”;你按自己的想法安排一件事,转头就被人站在“更高处”评判对错。我们从不是怕被指出问题,而是怕那份“尽力”被轻易否定——我不是没用心,只是可能考虑的角度和你不一样;我也不是不能改,只是希望先被看见“我已经试着做好了”。

或许大家都没恶意,就像老妈是怕孩子热着,批评的人可能也是怕事情没做到位。可偏偏忘了,比起“谁做得更对”,“怎么说话”才更重要。如果事前能说一句“今天外面热,给孩子穿件宽松的短袖就行”,我会更清楚该怎么准备;如果事后能说“下次咱们可以试试搭件薄一点的外套,孩子活动起来更舒服”,我也会乐意听进去。

最怕的就是那种“我没让你这么做,你就做错了”的审视。好像只要不是按别人的标准来,再用心的付出都成了“不够好”。可做事的人不是执行者,更不是需要被领导批评的下属——当一件事是我主动承担、尽力去做时,我想要的从不是“你比我强”的评判,而是“你的用心我看到了”的体谅。

后来我还是跟老妈聊了聊,没说她错了,只说:“妈,下次我给孩子穿衣服前,你要是有想法先跟我说一声,我照着来。不然我怕我想的跟你不一样,回头你不舒服,我也觉得委屈。”她愣了愣,后来再聊起孩子的事,语气里少了些责备,多了句“你看这样行不行”。

原来很多时候,让人心里暖的不是事情做得多完美,而是说话时多留的那点余地。别用审视的眼光盯着别人的“不够好”,先看看他背后的“尽力了”——毕竟好好说话,比谁更懂做事,更能让日子过得舒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