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模型涉及到决策判断和预测未来,精确写实不如粗虐写意。
这是我刚订阅万维钢老师的专栏后,得到的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个概念,过度拟合。可能是由于我的性格比较细腻,每一次做影响自己未来的决定时,我真的会表现出心细如发的态度,而且,就像万维钢老师说的一样,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像初中升高中,高考填志愿,我几乎把能想到的可能性都纳入选择框中,可能几页A4都容不下我对未来的焦虑和恐惧,如此,选择困难症便出现了,近几次发生这种状况时,我也对此产生了问号,已经知道肯定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可就是不知道症状何在?也就更谈不上解决。接触到过度拟合这个词过后,的确有种欣喜,却又产生额外的焦虑。
虽然万维钢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大致上是让我们从时间,空间上限制自己的关注细节的思维,我试了试,第一次效果对我而言并不好,我发现让自己从大局观的思路思考未来我没有安全感(我自身的问题,并不是方法的问题),我突然想到了笑来老师最开始那期专栏,放弃一部分安全感你才能活在未来,反之,只会让自己活在永恒的当下。
我现在正在想办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是否可以“中西结合”。希望我在之后的反思中收获属于我自己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