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陵寝制度承前启后,独创新规,为五百多年明清两代帝王沿用,在中国古代帝陵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2003年7月3日,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始建于公元1381年,1398年朱元璋安葬于此,1413年建成。陵宫内有文武方门、东井亭、西井亭、御厨、具服殿、碑殿、东配殿、西配殿、享殿、内红门、升仙桥、明楼、宝顶等建筑。
文武方门是明孝陵陵宫的第一道门。1998年,中山陵园管理局依照明代孝陵规制,恢复其原貌。墙下保存一方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撰写的“特别告示牌”。
特别告示牌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撰写篆刻并保护明孝陵的告示,其内容大意为:鉴于明孝陵内御碑及附近古迹历年破坏、毁损情况严重,端方总督大人下令竖立围栏对其加以保护。有人越栏参观或可能对前述御碑及陵区古迹造成损坏之行为,一律禁绝。
碑殿建于清康熙年间,1699年,康熙帝三次南巡谒陵,见墙垣多倾圮,下旨“交与江苏巡抚宋牵、织造郎中曹寅会同修理”,并御书“治隆唐宋”四字,交与曹寅(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勒石制碑,以垂永久。碑两侧是乾隆皇帝题书的御碑。
内红门 享殿正北有一道过门,通往陵寝主魂灵所居之地,俗称阴阳门,也称内红门。其将陵宫建筑分为前后两区,即明孝陵首次建立起“前朝后寝”的陵宫布局。内红门原为三洞对开的双扉红门,门顶覆黄色琉璃瓦。2006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加以抢救性保护,恢复其原有历史形制,重现历史原貌。
升仙桥,单孔,石造,桥长57.50米,宽26.60米,两侧置石雕栏杆,当年朱元璋灵柩由此过桥入葬,故名升仙桥。桥后7.8米,既是方城。
西配殿基址坐西面东,面阔十五开间,进深三开间,南北长约七十米,东西宽约十米,殿基纯净的粘黄土和鹅卵石分层夯实,高约两米,台基上分布着64个柱洞,还保存着重达千斤的硕大十雕柱础。
文武方门至享殿前门之间形成第一进院落,明代东西两侧原各设一水井,并配建井亭,当年祭祀宰牲或御厨用水均汲于此二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