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象棋网红一姐王铁锤,凭借一手屡试不爽的街边虐老头剧本,斩获千万级粉丝。
君不见,曾经被棋坛泰斗胡司令寄予厚望的四川象棋大师孙浩宇,专业赛场无棋下,直播公园虐老头。
君不见,全国个人赛六冠王许银川,在抖音直播间感慨:“如果我都带不了货,那象棋这个项目真是带不了货了。”
君不见,象棋网红利用软件冒充高手骗取直播流量,观众已是见怪不怪,前有快手网红“雷疯”直播不慎软件“走光”,近有象棋大师金松叫板网红“仙女棋圣”。
儿时我们玩过的快乐象棋,在商业时代、娱乐时代、网络时代一波接一波高速推进的浪潮里,掉入时光的夹缝;在圈外网红与棋界人士有意无意的共谋下,榨干象棋仅存一线的“国粹”符号,将其打上了“老年”、“边缘”、“落伍”、“低俗”的标签。
以上所云,或许有读者大佬不以为然。有着千年生命力的象棋从来不缺忠实拥趸,如今大国崛起,“国粹担当”顺势而起也符合时代大势。然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不容对局面做乐观估计。
一是棋艺技术的见顶。
我们曾经津津乐道于杨官璘对左马盘河布局的揭密,胡荣华对反宫马、鸳鸯炮、飞相局的花式翻新,刘殿中有“五七干校校长”之称,阎文清以“布局圣手”成名……招式的创新可以让棋手得到创作艺术作品般的体验,过去一个人积 数十年功力、集一个团队几个月的精力去研究一个布局并不少见,得到的回报是可以垄断这个布局专利一段较长的时间,而对手同样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方能彻底破解,输攻墨守,不啻于诗词唱和。一个棋手在象棋事业所能获致的最大成就,不光是在于赢得比赛,更是对象棋招式的创新。然而,打败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作为一个完全信息博弈游戏,象棋高手引以为傲的技术在人工智能面前只能俯首称臣,“拜软为师”,谁还能靠自己的肉脑去发明“飞刀”?谁还能让自己下出的棋烙上个人的风格和印记?还是乖乖认个怂吧,即使强如王天一郑惟桐,对于象棋的技术贡献,很难言比得上一个软件工程师。
如果一个行业内最顶级的专家注定不过是一个抄作业的搬运工,有什么值得崇往的高峰等着人去征服呢?竞技比赛的本质是“更快、更高、更强”,有了一个永远封存的记录就在那里,是你始终不可能逾越的,想想就让人扫兴。说白了,人类棋手之间比赛,跟孙浩宇去公园里下棋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去捡软柿子捏,就像把五绝排斥在外的华山论剑,结果如何都是一群人的狂欢。
二是棋界人才的流失。
把象棋看作是一场足球比赛,这个比赛的专业人士不单是场上的运动员和裁判,也有场外的教练组、俱乐部管理机构、宣传媒体、球迷协会等管理与服务组织。足球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运动,当然不是因为有了贝利马拉多纳,而是有了把足球讯息推到观众眼球焦点的那群人。推广做得到不到位,内容是第一关键。然而,看看目前最吸睛的象棋自媒体向外输出的都是什么内容?街边虐老头、公园里砍瓜切菜、直播间谈笑风生杀业九。相反的,原本最受棋迷期待的象棋最高赛事全国个人赛,话题热度每况愈下;最主流的象棋媒体央视五套《象棋世界》栏目,越来越枯燥无味;陪伴象棋骨灰爱好者四十年的《棋艺》杂志,停刊。到底是这一届观众趣味不行,还是你的内容根本达不到棋迷期待的标准?
作为一个资深爱好者,笔者犹记得初看到贾题韬老先生《象棋指归》的兴奋,棋理、文笔、学养无不让人相见恨晚。互联网早些年在象棋类论坛、贴吧还能看到一些高质量的棋评和象棋文学,而现在短视频时代风口到来几年,就笔者目力所及,能够讲好象棋故事、输出创造性内容的象棋专业up主还没有出现。
三是棋道文化的断层。
象棋在传统观念中被视为雕虫小技,不为文人士大夫所重,因此缺乏对象棋之道的系统性表述,但正如明清小说一样,创作的源泉来源于市井、于民间,不缺乏对棋道的探寻和实践。透过古今关于象棋艺术创作的一鳞半爪,笔者认为比较明显的是有三大棋文化:智的文化、理的文化、创的文化。
智的文化:宋人《象弈》云:“小艺无难精,上智有未解。”象棋那方寸棋盘的千变万化,吸引了多少人流连忘返、废寝忘食。《梅花谱》、《橘中秘》、《金鹏十八变》、《自出洞来无敌手》等等传世名谱无不体现出古人对于象棋技术研究的心血和智慧。到了现代有了大规模的象棋比赛活动和便捷的信息交流,棋手们对于这门古老技艺飞速地更新,除了走子规则之外可以说完全颠覆了这个智力游戏,当代一流棋手的家庭作业可以精确到开局之后十几步的每一个分支变化。正是由于棋手们对常规布局的研究准备太过深入,顶尖高手越来越倾向于采用飞相等散手布局来规避棋谱,较量临场的发挥。可以预见的是,即使是飞相局,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不久的将来也会形成和中炮局一样成熟的布局体系……一方面,象棋的技术秘密在急剧减少;一方面,AI取代了人类棋手在攻克技术秘密中的地位。象棋文化“智”的层面,可供开发的空间面临着肉眼可见的天花板。
理的文化:当代棋王许银川有一副名联:“半壁河山半攻守,半争成败半悟道”,其中的“道”就是理的文化,通过对弈体悟下棋、做事的规矩和人生的道理,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诸如棋类俗语“观棋不语真君子,举手无悔大丈夫”、“以棋会友”、“输棋不输品、赢棋不赢人”、“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些理都是棋迷公认的规矩和道理。失去了“理”的依托和价值归附,象棋将纯粹成为一个纯粹的以逞强好胜为目的的博弈游戏,人性层面对于社交、成长的诉求不复存在,那么开软件去愚弄对手、以战胜菜鸟获得虚假的满足感,便成为象棋活动的唯一内容。无奈的是,现代象棋的推广正在这条无灵魂之路上渐行渐远。
创的文化:象棋爱好者历来不乏文人雅士,贡献了不少与其有关的诗文著作。前文提到的贾老的《象棋指归》,即使是对于非象棋爱好者,也是一本文理俱佳值得欣赏的佳作。棋评方面,象棋的著名拥趸、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先生留下的象棋散文作品至今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他品评建国初期的七大象棋名手,各自赞了一句诗都是不易之论,传为一时佳话。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文坛掀起一股“寻根”热潮,阿城的《棋王》便是洛阳纸贵的代表作,同时被拍成了香港电影。然而,《棋王》一出便成绝响,以象棋为IP的艺术创作,无论是文字还是电影还是短视频,不复有新的作品出现。当呈现在大众眼前的都是小丑般的无聊剧本,那么象棋就不配吸引新的爱好者加入,这个项目老龄化、边缘化不断地加剧将是必然。其实,象棋作为一个大众娱乐项目,涌现出的无数不为外人所知的棋人棋事随便改良成剧本都是都市传奇,可比当今的鲜肉电影霸总爽文有意思、接地气多了。
处于衰落期的象棋,究竟能否挽回生机呢?回答这个问题很难。我问了很多棋界专业人士,他们的回答常常在愿意和能够之间徘徊。我们不妨尝试问另外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个游戏的操盘者,如果这个游戏缺乏对新老参与者的吸引力,你是否愿意接受它放任它破产?如果这个游戏仍然拥有广泛的忠实玩家,却持续不能吸引新玩家加入,那么是游戏不行还是你的无能?
笔者成立了棋道文化创新社群,在群里我们棋友共创摸索出了网络象棋比赛的全新模式,每天都有大批棋友工作学习之余捉对厮杀、快乐象棋,以群内棋战为话题,棋友的才华纷纷涌现,制作了不少高质量的文字与视频、直播内容。如果你看懂了这篇文章,欢迎你来加入我们的圈子,一起探索交流棋道文化。
我们社群的slogan是:全世界象棋爱好者,联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