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伤害了善良:被曲解的《感谢贫穷》
无尊
2018年7月29日,以高考总成绩707分被北大录取的河北女孩王心仪,写下了一篇文章:《感谢贫穷》。一时间,《感谢贫穷》霸屏网络,霸满朋友圈,也因为这一篇《感谢贫穷》的文章,女孩王心仪给自己招来了人生中有可能会是最大最多的一次非议,时至今日,己近满五天,风波依然还未平息。
难以置信的是,明明是一篇对个人人生感悟感叹的文章,为何大家非要曲解为是“赞美贫穷”?尤其是持这种观点的还有众多的名人及大V。一名高考生能够考上北大这样的世纪名校,无疑是人中的翘楚,对贫穷的认识认知又岂会如此的肤浅?不客气的说,如果一个高考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对贫穷的认识认知能力仅局限于赞美,这样的高考生又怎能识得了世纪名校北大的大门?
《感谢贫穷》就是一篇实足实的个人感悟以及个人感叹,当一个贫穷家庭出身的贫家女能够在被北大录取之后,本能的写出《感谢贫穷》,足以让我们点赞而不是非议。《感谢贫穷》其实是感恩自己的家庭,感激自己的亲人,感恩自己的家庭为自己无私的付出,感激自己的亲人为自己所做出的牺牲。只有懂得《感谢贫穷》的人,才会知道贫穷是多么的艰难,才会具有对“贫穷”的怜悯和爱。这个社会之所以这般的势利,主原因恰恰就是少了《感谢贫穷》,忘了《感谢贫穷》。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多一份女孩王心仪的《感谢贫穷》,少一丝自己的“痛恨贫穷”,社会又何至于这般的势利?贫穷又何至于这般的难以承受?笼罩在这个社会上空的戾气又会不会减少许多?
不是所以的高考生都能够考上北大,但是所有的高考生都会向往北大。我们常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事实上又焉能不输在起跑线?连比赛场地都不是同一个,不是同一个比赛场地的起跑线,也许你所跑到的终点都还距离他人的起点很遥远很遥远。女孩王心仪虽然不是出生在罗马,但是女孩王心仪却一心向往着罗马,是贫穷让她认识了“出生在罗马”和“向往着罗马”的区别,也是贫穷使她清楚着“出生在罗马”和“向往着罗马”的差距,正是在这种区别和差距的激励下,让女孩王心仪奋发图强,分化着这个区别缩短着这个差距。当曙光逐渐降临,看见了曙光的王心仪未免不会感叹,身边的那些富家子弟们安逸现状不思进取踏步不前,而她这个贫穷家庭出身的贫家女就要鸿鹄当空了。是贫穷的苦难让她意识到摆脱贫穷,是摆脱贫穷的意识秉承着她的坚持和毅力,尽管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未来也远远的不可预测,但迈过了人生最关键这一步的小女孩王心仪,又怎能忘记是贫穷的驱动力改变了她未来的路?
《感谢贫穷》跟“赞美贫穷”根本就不是同一回事,不要断章取义歪曲词义伤害善良,在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懂得《感谢贫穷》的王心仪才是最真最朴实最美的女孩王心仪。《感谢贫穷》展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品德一种风格,不懂得《感谢贫穷》,也就意味着快要遗忘“贫穷”,甚至是痛恨“贫穷”,继而也会歧视“贫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