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章旨】:本章称述孔子对于祭祀的诚敬。
【注释】: ①祭如在: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真的就在前面。祭,祭祀。在,存在,这里指活着。②与(yù):参与。
【语译】: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的时候,好像神真的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祭了就跟不祭一样。
【释义】:
《朱子集注》里引程子的话:“祭,祭先祖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祭自己的祖先,重点在于孝敬,用孝敬父母的心来祭祀祖先;祭神灵,“主于敬”,用敬自己国君的心去祭神。朱子认为这是孔子的门人弟子记录的孔子祭祀时的那种诚意,诚于中而形于外的那种状态。
而“吾不与祭,如不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赞同,一个是参加。朱子认为是参加的意思:”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故虽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尝祭也。“
孔子讲自己参加祭祀的情况,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参加,譬如出外了,譬如得病了,不能亲自参加,就请人代他参加,“使他人摄之”,摄就是代的意思,由他人来代祭。因为自己不能参加,也就没有办法像前面讲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那种一心观想,竭诚祭祀的机会,诚心不够就不得感应了。所以说,“如不祭”。让人代祭,就好像他没有去参加祭祀一样。因为这个心不如自己参加祭祀时那么至诚,让人代祭总是缺了一层,竭诚心不够。
藕益大师把“与”当许字讲,是赞许、赞同的意思。他说:“与,许也。祭如不祭,谓无诚心之人,故夫子不许之。“孔子说,”吾不与祭“,我不赞许那些没有至诚之心的人来祭祀。这些没有至诚之心的人来祭祀,心不在,诚心不足,没有感应,祖宗和神灵也不会来享受他的祭祀,他没有这种感格,不能感通。要怎么感通?至诚感通。所以君子祭祀是提前七日守戒、三日持斋,斋戒沐浴参加祭祀,这是显示他的至诚之心。而且祭祀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恭敬,礼仪一点都不缺失,这才有感格。所以,祭祀的精神一定是要有至诚心。
《八佾第三》第十到第十一章都在讲祭祀的问题,祭祀要诚,祭祀很重要。若深知祭祀的真谛,治国皆如在掌上。为什么,因为至诚之心与天地相通,与圣贤相通。那自然合于天道、合于圣道,感格于天,无所不通,无咎也哉。
《太上感应篇》中讲,”福祸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行“。人的一切祸福贵贱顺逆,皆是自己招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平民百姓,都遵循这个规律。要得好的结果,就是要做好自己,符合天道人伦。那人本是与道相合的,本自具足仁爱、智慧、勇气,那为什么没有了呢,就是慢慢的人在环境中,性发生了迁移,仁爱变成了自私、智慧变成了愚痴,勇气变成了懦弱。我们从天地宇宙的整体中分裂开来,成为一个孤立的我,和周围不能合一,竞争、攀比、割裂。于是我们陷入贪欲、嫉妒、恐惧、焦虑、憎恨、自我保护等种种小我模式中。
而祭祀,其实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让我们臣服在祖先、天地、神灵之下。在那样一种庄重肃穆的状态下,只有纯粹的诚敬,没有一丝私心杂念。这时候是我们与本心最近的时候,也是与天地与圣人最近的时候。而若我们能多次经验到这种至诚的状态,我们会对自己的本心有更强的感应与信心。进而调整生命的方向,从向对外界名利的抓取,转到回归自己本心的修行。
关于对圣人、先祖、神灵的诚敬之心的培养,我自己有过一些切身的经历。以前我特别不喜欢这些礼节,尤其是磕头、跪拜之类的事情。总觉得很别扭,很不自然,有点造作,有点虚伪。经常就是走走过场。比如我们书院有孔子像,每次一到书院,第一件事总想不起先去跪拜行礼,总是直奔自己的目的去干自己要干的事情。老师经常要提醒,去上个香,去擦擦桌子,我才去。后来我发现,不单对孔子相是这样的,对现实中的人,一些长辈、师者,我也经常会视而不见,也不是故意看到当没看到,事实上就是没看到,没去看,所以经常会失礼。比如有一次去参加婚宴,表姐帮我留了座位,催我赶紧去,我从外面开车赶过去的,很急。因为吃完还要马上送孩子去兴趣班。于是好不容易冲到那,立即一屁股坐下就吃起来了。吃了半天,表姐他们问我有没有和外公、舅舅打招呼。其实外公、舅舅他们就在隔壁桌上,我居然没看到,也没打招呼,惭愧不已,马上站起来去打招呼。然后我在思考,为什么我没看到,因为我心中没有他们。
我的自我太强大,一直关注着自己的事情,自己的目标,所以常常会忽略了他人。若我心中经常有他人,有外公、有这些亲戚们。那么好久不见,一起参加婚宴,就算看不到也要先寻一番,打过招呼才能安心下来吃,其实根本耽误不了自己多少时间。急都是借口,根本上是没有这个意识,没有这个礼敬之心,一直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于是,再去想自己为什么祭祀跪拜那么不舒服,就是骨子里那个大我慢,强大的自我感觉,让自己觉得别扭,不能臣服。
后来慢慢的通过不断学习、反省、改过,经常性的刻意练习放下自己,去为别人服务,去发自内心的臣服圣贤,就开始变得柔缓一些了,不再觉得跪拜别扭,并主动去学礼,行礼。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能体会到内在的那些微妙的变化。当能经常性的去跪拜,我的傲慢开始化开一些了。也能够不总是沉浸在自我的感觉中,自我的追求中,自我的目标中。而是更多的去感受别人的需要,去顾及周围的环境。并且,在诚心诚意跪拜圣贤的过程中,心里一直去感应圣贤的心愿,圣贤的德行。”祭神如神在“,慢慢的,好像有加持力一样,我内在的圣贤之志越来越坚定,对圣贤经典的阅读也越来越有心得。虽然,离圣人说的至诚如神,感无不通,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但是我似乎能感应到一些能量的传递,感应到这种至诚礼拜后能量的加持。
所以,我相信圣贤说的话,若真的能至诚的礼敬天地神灵,圣贤先祖,我们就能链接到他们的能量,净化我们的心灵,返回我们和天地圣人不二的自性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