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志力
一、读书为什么是成长
人生的本质是实践的集合体,即个人调动思维,运用物质工具改变外界及自己的一切现实活动的综合。成长就是实践能力的提升,即更加快速地调动思维,更加熟练地运用物质工具改变外界和自己的一切变化发展。大体说来,成长涉及三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主要是思维能力的强化,知识的储备积累,归结为对外界信息的处理能力,比如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式。二是物质层面。一方面是体力的增强,这种成长是自然现象,但却对于人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却是影响极大,因为个体实践能力的决定因素通常为脑力与体力的总和。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文轻武”的不良倾向,十分轻视体育、运动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技能的提升。技能不同于知识,技能是知识的物化,是人的身体长期从事某一事物所形成的物质性能力。三是非理性层面。具体指意志、情感等,一般而言,一个成年人总是能很好的控制情感,强化意志,但一个小孩却相反,想哭便哭,想停便停,两者的不同就是成长的结果。
读书是成长,主要涉及精神层面的成长,次要稍涉非理性层面的成长。为何有此又说?其一,读书提供现成的思维模式。同样的信息材料,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何也?思维模式不同耳。大多经典之作,剖析问题或由浅入深,剥茧抽丝,独到精深;或旁征博引,同类相聚,大开眼界;或独立反思,指点错愕,豁然开朗。其间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模式运用精熟,只要稍有所悟,则说理析事必有所长。其二,提供思维训练的机会。熟能生巧,思维能力也是如此。读书的本质便是运用思维对信息加以分析。普通人平常接触事物繁杂,有时对自己日常所接触到的事物视若无睹,更别提加以思考辨别,但书中一般主题集中,读书就是围绕主题思考,长此以往就能对自身思考能力有所提高。其三,积蓄知识。任何思考都要以一定的具体知识为基础,知识根源来自于人的实践,但人的精力、条件、时间等都有限,无法事必躬亲,比如医商农工、天文地理未必人人都有机会亲自了解,但书籍就能提供这样的具体知识。前面三条是读书最主要的作用,助人强思维、长见识,充实精神世界。另外,读书愈多,理性俞强,俞知天高地厚,俞能控制感情,少依赖感情。比如,条件不足,不会一厢情愿,任由愿望驱使而妄动。但非理性这一方面的作用虽有但不是主要,不要以为能坚持读书,喜欢读书,就能坚持别的事情,要知道“意志”、“感情”等非理性因素也是依赖于具体的客观事物。要做什么事,就要培养什么样的意志。
二、读书为什么最廉价
第一,省力。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人的精力确实有限,读书这样简单的活动有时还要“悬梁刺股”消除疲惫,更何况其他的复杂活动,譬如人情世故,如果整日牵涉期间,以获取处理人与人相处之道,恐怕要引火上身,况且有些东西必须到达某种年纪才能领会,所以简单的方法不如找基本心理学、社会学书籍来读一读,《厚黑学》也不错。
第二,有效。世界纷扰繁杂,信息交杂,真伪难辨,如果事事亲自实践很可能“出力不讨好”,竹篮打水一场空。但书籍是经过别人的整理,已对某些与主题无关的信息进行了审查,获取的信息知识相对有效。
第三,省时。事情的复杂性往往要求人消耗长久的时间才能稍有所获,比如《资本论》所探讨的问题,就耗费作者几十年时间,但你阅读不用这么长时间的就能获得丰富的经济知识。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总之,读书就是借力,就是“假物”。
三、廉价的代价
“一分钱一分货”,读书也有弊。其中最大的负效应就是带来虚幻的精神充实。读书带来的知识都只是一堆抽象的概念,没有相应的实际经验辅佐,用来谈天论地,初步指导必不可少;用来临事处决,生搬硬套福祸难料。学富五车,读书万卷似乎使人头脑充实,甚至有人读了几本书就以为看破红尘,生活在别人虚构的“桃花源”,那只不过是“意淫”世界而已,要知道世界是现实、复杂、变化的。
再有,可能造成思维简单。要明白书中所论的主题、所架构的思维体系是经过作者处理的,舍去了许多同时存在、实际影响的次要信息。其中还涉及非理性层面,比如心理素质,勇敢、镇定等。为什么有书呆子?就是缺乏对现实信息的甄别、筛选,因为他没有参与现实事件,缺乏收集、甄选实际信息的经验和能力。要知道书给人的呈现的世界是单独的,是从相互联系的现实世界中国剜割出来的,割断了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现实总是复杂的,比如一个拜访,你可以看心理学、访谈知识学习交流知识,但拜访不仅仅只有交流,其中还有事前联系人,实地访问人,事后答谢人,事中“你”涉及通讯、交通、交流、饮食等,同样“对方”也涉及与你相当的事物,你实际处理的事物主要与次要因素参杂,而且都起着作用。但书中探讨的只不过是主要因素,未谈到的都假定为没有影响而舍去了。
总之,不尽知读书之害者,则不能尽知读书之利。愿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