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近段时间先后同2位爸爸就育儿的话题做过交流,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爸爸们都提到一件事,就是妈妈们安排低龄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和培训班,爸爸们并不认同这样的做法,但又无可奈何。
爸爸甲:
“我家孩子放假期间,一天要上3个补习班——上午8点到10点语文,中午1点到3点数学,晚上7点到9点英语。她妈妈就是看到比如同学A报了语文,同学B报了数学,同学C报了英语……觉得自家孩子不能落后呀,于是就全给孩子报上了。我一开始反对,哦,那简直不得了,跟我吵,最后我还只能睡沙发。算了算了,也没法管。我就带着孩子出去玩,尽量让她放松下。”
爸爸乙:
“有天我看见我老婆在那儿写写画画,我就过去问她在做什么。她说,她在给孩子排课表——不是学校的课表哟,是补习班的课表!你说等孩子开了学,如果哪样跟不上,去补一补还说得过去,这还没开学呢,就把补习班的课都给排上了,唉!她还给孩子报了N个培训班,学这样学那样,还要求我陪着去。我觉得这么大的孩子嘛,去学点什么其实也就是玩,那就让她玩呗,我就在旁边看手机。结果你猜怎么着,那个教室里有摄像头,我老婆从摄像头里发现我在看手机,马上打电话来把我给骂了一通,说我不好好监督孩子学习!”
【思考】
两位爸爸都没有学习过关于儿童生长发展观的内容,但他们认为低龄儿童并不适合高强度和多领域学习的观点其实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当然这在妈妈们看来,可能是爸爸们不上心或者心“大”的表现)。我理解妈妈们的焦虑,超前教育和过度教育目前已经是普遍的社会现实,无论内心是否愿意,都有太多家长已经被裹挟其中(这也就是之前公号文中提到过的“剧场效应”),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
记得去年看到过一篇帖子,说得很冷酷,但也不无道理——即使从小被着力培养,绝大多数孩子未来也会成为普通人,做着普通的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如果家长们能够预见并且接纳这一点,那么对孩子培养的方向可能就会转变为如何让TA具备幸福地生活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比试分数和才艺。而恰恰当家长放松下来,孩子获得一个自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时,反而更有可能成为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
换一个角度来看,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分歧往往也是父母之间爆发冲突的重要诱因。按照中国家庭的传统分工“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多数家庭里仍是爸爸承担养家重任的社会现实,至少在涉及孩子的问题上,总体来说妈妈们还是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支配权。爸爸们在反对无效的情况下,就可能逐渐转为退缩和回避。能够采用其他方式履行父亲的职责还好,最怕的就是爸爸们逐渐放弃在养育过程中担当的父亲角色,逐渐沦为一个妈妈们口中的“云配偶”和“甩手掌柜”。当然这种情形不会是妈妈们所乐见的,但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或许不排除一些妈妈自己促成的因素。
【后记】
我冒着掉粉的风险写这篇公号文,因为揣测有一些妈妈可能并不接纳我这些观点。但即使会掉粉,我仍然坚持把这篇文章发出来。因为我希望让家长们知道——从小被迫接受高强度的学习和训练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并且可能导致孩子厌学的现实后果。低龄段就厌学,还有十余年的学生生涯怎么度过?必然会让孩子和家长都经历漫长的煎熬。再说,我也希望借助这篇帖子为爸爸和妈妈们增进交流和探讨的机会,从而促进构建和谐的家庭——它们是呵护孩子成长的最好的港湾。
其实我一直规划在今年开发一个关于儿童生长发展观的系列课程(因为疫情打乱了计划), 因为根据这两年多来跟很多家长接触的经历,我发现家长们普遍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缺乏了解。而如果了解这些内容,家长们就能知道在什么阶段,孩子出现什么样的状况是正常的;在什么阶段,我们可以做什么来支持孩子的成长,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当家长们心里有底,自然就不容易陷入焦虑和盲从。
我们都很熟悉一句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的观点是,如果真有起跑线,那么孩子的起跑线就是父母。财力和地位固然重要,但智慧、见识和格局或许发挥着更强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