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干货:孩子学英语到底要不要背单词?一文解除所有疑惑

学英语,似乎总也绕不过背单词这件事情。

正儿八经学过英语的人,哪个没入手过这样那样的词汇书,初中、高中、四六级,雅思、托福、GRE……

我当年考GRE的红宝书至今收藏在书柜里面,免得忘记那段艰苦岁月。想起来,真的都是青春泪水。

成年人学英语,背单词是刚需,是必须。

可是,当年被单词折磨了n年的家长们如今早已成年了,娃娃们究竟要不要背单词,这个问题似乎就变得复杂起来。

江湖盛传,原版牛娃从来不背单词,裸考KET、PET、FCE、CAE……轻松拿到优秀,甚至卓越。

可是我家普娃为啥记住一个单词那么费劲?

不背,好像总也记不住。背吧,又担心过于枯燥,打击娃的积极性。

背,还是不背,这是一个问题!

本文以我个人背单词和教娃记单词的经验总结一些干货和实操建议。从理论到实践,希望一次性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开始之前先声明:本文只针对广大普通人,对于天赋秉异或语言环境得天独厚的家庭,不在讨论之列。

另,文末有给爱学习的孩子和家长准备的共同福利,欢迎领取。

小小娃和校内娃:答案很难明确

先说最刚需的,学校英语。

这方面没什么商量余地,课本的单词肯定要背,老师要求四会,而且还要考试,不背也得背,不然怎么考试?

更何况,小学阶段课本单词量少得可怜,一个单元就那么几个常用词汇,一两个星期才学一个单元。再加上本身就是与课本内容对应的,小学那点词汇想要对应到生活中也非常简单。这部分内容很容易搞定。

因此对校内来说,答案很简单:必背!

其实如果单纯跟着学校学,压根就没有背不背单词这种苦恼,因为词汇量跟原版娃最常见的剑桥体系相比真的是不值一提。所以本文也主要针对希望在课外通过各种原版体系鸡娃的家长。

按照年龄来说,小小娃和小娃的答案其实也比较简单,这部分人根本不具备专门背单词的条件,所谓的背,其实也只限于图形对应,必须有具体事物做参照。

比如指着门说door,就算是他们的背单词了。当然最好加上简单句,融合起来:This is a door.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更好的方法是配合着TPR指令,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起来,譬如一边说着open the door或close the door,一边做相同的动作,那么door这个单词就很容易掌握。

所以小小娃阶段既没法单独背,也不需要单独背。

中童讲究方式方法

那么,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比如小学1-3年级的,应该如何处理呢?

我的答案是:可以背,但一定要讲究方法,而且绝对不能单纯背。

可以背,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忍受一些相对枯燥的纯学习过程,而且可以听从家长的安排。所以如果单词方面的确有欠缺,可以尝试背一背。

方法很重要,这个年龄的孩子你不可能奢望他们像大人一样捧着无聊的词汇书一遍一遍去记忆。更何况,词汇书里面的很多汉语解释并不到位,而且某些汉语,孩子也未必能理解,反而加重记忆负担。

可以选择一些市面上比较流行的背单词APP或课程,其中免费的包括百词斩,里面最近出了专门的KET和PET词库,但后续级别还没有。

还有一些收费的,比如常爸、憨爸的英语词汇课,但词汇量都不算多,似乎都停留在剑少级别。

这些课程或软件最大的特点是针对孩子进行优化,并不会单纯呈现中英文对照+例句。而是会通过图片等更为多元的方式呈现单词释义

这也符合脑科学的基本原理。尽可能在提取知识的时候建立更多通路。

而最重要的一点其实还在于,背单词,绝对不能单纯背!

说到这里,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在尝试过各种各样的背单词方法后,可能都会发现,短期效果的确有,但时间稍微一长,就很容易忘记。

所以在进一步阐述前,需要解释一下人脑记忆的基本原理。

背单词的脑科学原理

背单词之所以那么容易忘,是因为你只单纯记住了词汇表上干巴巴的单词,以及对应的中英文释义。但真正到需要用的时候,无论是阅读、听力还是口语,都无法及时调取。

所以,单词可以背,但一定一定要配合阅读、听力和应用来多角度输入。

我不是脑科学领域的专家,只是简单读过一些相关读物,并不权威,但是在这里简单抛砖引玉,从脑科学角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一下这种现象。

根据研究,人类的记忆系统无比庞大,甚至可以把你一生经历的每一个细节都详细记录下来。简单说,人人都具备“过目不忘”的本领。

但记住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提取。能够提取出来的记忆,才是我们普通人平时所说的“记忆”。

比方说,你背过的古诗,第二天可能会忘记。但在我未来的某个时点,却可能莫名其妙又完整浮现出来。可你当初明明没有记住啊。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大脑神经元的作用。大脑的神经是一个网络,可以简单理解为每个记忆、每个知识点都像这个网络中的一个点,一旦发生了,都会存储在大脑中。

可是,要调取这个记忆片段的时候,就需要找到一条通路,否则就无法调取,那这样的记忆也就没有意义。

研究显示,记住一个词汇,往往需要多场景多次反复呈现,其原理在于,尽量为同一个知识点或记忆片段建立不同更多脑神经回路。

如下图所示:

如果纯粹背单词,就像左图一样,每个知识点(或记忆片段)都是孤立的,它可能永远存在于你的大脑中,但却永远找不到通往那里的道路。或者只有精准指向这个知识点时,才能提取出来。于是,背了几乎等于白背。

而你多年以后回忆起当年已经忘记的古诗,或许就是因为某个莫名其妙的信号激活了当年的记忆,建立了通路。

而当你在更多的场景见到同一个单词后,就可以在不同知识点之间建立连接,除了精准提取这个知识点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知识点与这个知识点建立通路,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记住。

当有一定的积累之后,就会变成中间那副图,原本孤立的知识点慢慢建起了连接,可以通过一个知识点串联到另外一个知识点,但此时的连接数量还不够多,也不够牢靠

想要连接牢靠,就要反复记忆。想要连接众多,就要积累不同场景。

当你大量阅读,大量积累,不断在不同知识点之间建立数量繁多的连接后,就会形成一个真正的网络,变成右图这样,有更多的知识点相互关联。一条路走不通,可以走其他路。一个单词被提取出来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所以,单纯从记忆的角度来讲,必须要辅以大量不同场景的输入,尽量为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单词构建不同的通路。

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之后,单词越记越快的原因。因为后期很多单词都是通过添加前缀后缀或通过一些规律化的变形出现的。而之前的许多通路和连接也都已经非常牢靠,且数量庞大。

但同理,如果在前期没有积累的情况下,就采用词根词缀记忆法,效果非但不好,还会加大记忆负担,因为你并没有通过前期积累建立更多通路,而是继续在增加孤立的知识点,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原理引导实操

理解了基本原理,接下来就该实操了。

外国人之所以不需要单独记单词,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语言环境,越是日常词汇,越不需要记,因为这些知识点的脑神经之间早已建立了密密麻麻、牢不可破的网络,随时可以轻易调取。

而中国学生之所以对“学术词汇”掌握得还算可以,却并不了解英美国家真正常用的日常词汇,也是同样的原因。因为你通过多场景反复输入和强化的词汇并没有涉及这些内容。

然而,到了高阶,比如GRE里面的许多变态单词。如果你生活中或者阅读材料中没有机会接触,那么即便是老外,也同样是需要专门背诵的。但他们由于前期积累的神经网络已经足够强大,所以仍然能比我们记得更快、更好。

这些道理相信大家早已了解,这里只是从脑科学角度,更加科学地解释一下,以便引导我们的实操。

因此,对于走原版路线的中童来说,如果要应付剑桥体系的考试,就必须满足对听说读写的要求,所以背单词也是难免的。

但在讲究背单词本身的方法的同时,也必须辅以大量阅读,有条件的如果能够辅以听,甚至说方面的训练,效果会更好。其目的,就是尽量给同一个单词建立更多的连接,让大脑在提取这个单词时,有更多的路径可以选择。

也正因如此,我在开头特别强调,语言环境得天独厚的家庭不必参考这些。因为普通人家要特意背、特意看的单词,他们在生活中会天天用,根本无需专门记忆即可自然习得。

事实上,对于从小童向中童过度的家庭来说,这一点同样需要权衡。

因为在小童阶段,很多家长都能把日常的高频词汇融入到生活中,尤其是用TPR的方法。可是慢慢级别提高了以后,很多词对于非母语人士而言是不太容易通过口语传达的。

在这种情况下,听力方面可以多看一些相应级别的视频资料,阅读就必须跟着分级阅读逐级而上了,当然也可以听分级阅读的音频。

口语方面,有条件的最好能报难度相匹配的外教课,但这种外教课并不好找,而且大多数知识密度都比较低,一个星期只有一两节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外教课。所以级别越是往上走,效果越不显著。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中童单词如果有需要,可以背,但一要讲究方法,二要辅以大量对应级别的阅读。

阅读要缓慢扎实,还是又快又广?

阅读的作用不用多说,任何一个原版娃都是被海量的分级读物喂大的。

可是在进度方面究竟应该如何推进呢?保持多快的速度更好呢?

说实话,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孩子也有适合自己的进度,无法给出统一答案。

我自己家的情况也是在不断摸索和调整,但这里可以简单分享一条经验: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加快速度,认知细节要不求甚解。

原版路径的基本原理是:特别小的孩子,只要大量听力即可,这个阶段有了足够的积累,那么后期配合自然拼读速度会非常快。

这是因为英语是拼音文字,初级阶段的很多分级读物的单词和句子其实他们早已通过听力掌握。而一旦具备了自然拼读能力之后,就可以将听力迁移到阅读上。

所以,具备了听力积累,当然可以很快。

但如果错过了听力积累这个阶段(比如我家老大),建议开始阶段可以稍慢。但同时也必须辅以大量动画片等资料来补齐听力短板。

稍微往上走一点,只要是读分级读物,就在孩子能接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加快

有人可能会担心,速度过快每本书的掌握不够扎实,会不会消化不良?

这就又回到前面说的脑科学层面。单纯从单词角度来看,当你对一本书反复阅读,追求“扎实”的情况下,其实只是在继续加固原有连接,并没有构建新的连接。

而对记忆而言,加固连接固然重要,这就像拓宽和平整一条既有道路。如果总是使用这条道路,的确能加快速度。可是,我们记忆单词不可能每次都出现在同样的场景,所以必须具备多场景提取能力。

所以就需要通过大量阅读来构建不同场景下的记忆,也就是给同一个单词建立更多的提取通道。

而分级读物最大的好处就是同一个词汇会反复出现,尽可能顺畅地向下推进。

换句话说,即便你之前看到的新单词掌握得不是那么“扎实”,但后期会不停地在不同场景反复看到。因此,通过大量阅读分级读物,就可以构建更多通路,同时也可以变相加固原有的通路。

另外有一点需要强调,那就是必须要有计划,以较高的密度进行阅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行的。因为最初建立的所有记忆通道都不够牢固,如果间隔太长再来加固,就会导致既有连接弱化,甚至消失。

因此必须赶在这种情况发生前尽可能加固,这也是艾宾浩斯记忆法的基本思想。只不过,加固方法不要单纯局限在原有的场景和内容,而是可以多多丰富一些。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是分级读物,就未必有这种效果。

不过,如何在牢固与广泛之间达成平衡,需要根据每个孩子和所选的分级读物进行个性化定制。比如,有的人觉得过几天复习一下比较好。有的人则感觉自己使用的分级读物后面出现的相同单词的频率极高,没有必要复习。

所以“复习”的频率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调整,观察效果后进行相应的改进。但一定要记住: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加快速度。

学习中文在这方面其实也是一样的。对于儿童来说,阅读过程中并不是每个词都能知道精确的意思,或许一次两次懵懵懂懂,但反复多次看到后,就会不断强化,记忆效果自然更好。

但如果只是盯着看过的那一本书,然后通过查阅词典后要求“扎实”掌握,那么效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接触的词汇越多,这种问题就越明显。

认知跟不上?不求甚解是良药

除了文字本身的内容之外,中高级阶段还有另外一个门槛,那就是认知。

用过RAZ的家长应该对此深有感触。英文读物中的非虚构类内容本身就比中文要多一些,RAZ尤甚。

拿我家老大举例。读牛津树的时候,基本都是在纯文字层面学习。简单而搞笑的故事情节很吸引人,虽然偶尔会牵扯日本、澳大利亚、埃及之类的知识点,但都是融入到故事中,而且除去语言本身之外的密度并不大。

但转向RAZ之后,认知问题就凸显出来。很多时候往往并不是对语言本身不理解,而是知识点难以掌握。这一点,我在刚开始读RAZ的时候就专门介绍过。

这套书可谓内容庞大,不光是科普类,文化类更是令人头疼。各种美国人的文化知识牵扯各种各样的背景信息。经常还会冒出许多国家简介。对小孩子来说,知识密度真的是可以用变态来形容。

我也曾经一度会详细解释里面的各个知识点,把原本半个小时能搞定的阅读过程生生拖到一个小时。

但后来发现,我拓展的许多内容非但没有起到效果,反而加重了理解负担。于是便开始调整。除了涉及到关键信息之外,其他一概秉持“不求甚解”的态度。

首先,这些RAZ对应的也都是国外差不多年龄的孩子的阅读水平。他们对文中这些科学和文化知识的掌握也都只是点到为止的水平。

他们对奥巴马的了解并不会比我们多太多,最多就是比我们更了解“身份认同”的含义。他们对“政府”、“热气球”、“船闸”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也不会比我们深。

中国孩子在读中文非虚构类内容时同样如此,大部分时候都局限于书本本身的内容即可,可以稍加拓展,但切不可过分。

对于中国孩子学习英语而言,更重要的还是语言本身,拓展方面更要适度。更何况,其中大部分都是距离我们遥远的英美文化,理解起来的难度会大大加深。

所以,我目前采取的态度是:当孩子碰到会影响整个文章理解的关键知识点时稍加解释,否则一概不予拓展,一知半解即可。

在单词层面同样如此,尤其是里面各种稀奇古怪的动植物名词。因为RAZ到很高的级别依然会有配图,所以只需要知道某个名词对应图中的某个东西即可。至于是否知道对应的中文名字,并不重要。

这种做法的逻辑是:如果一个词真的重要,一定会在后面反复出现,等到反复出现再来解释也不迟,而且不同场景的多次出现也有利于理解和加深记忆。但如果某个词基本上看完这一次就再也见不到了,那其实也没有记忆的必要。

抽象名词多造句

在中高级学习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同样比较令人头痛,那就是一些抽象名词的记忆和应用。

比如resource(资源)、information(信息)、data(数据)。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些词本身理解起来就不太容易,想要记住和使用就更加困难。而在动画片里面出现的概率并不高,可是却属于高频词。

在这种情况下,我的解决方案是在多次遇到后仍然无法记住的情况下,带着孩子造句。

家长先造几个(不会造的可以从网上搜),然后让孩子造。

这其实相当于集中对一些难点构建更多通路,然后通过主动输出强化通路。

家长造句其实就是针对一个单词提供不同的场景,建立更多通路和连接。而让孩子输出,等于让他主动调用既有通路,起到二次强化的作用。

本质上是简化版的“费曼学习法”。其原理是: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主动应用或讲解的效果远好于被动吸收。

当然,要真正掌握这种词汇或内容,也需要同步提升认知。实在难度过大,可以通过中文来解决。

福利来啦

最后,对于到了高阶的孩子,绝大多数分级应该都已经“通关”。这个时候就不能单纯局限于读物本身的词汇,需要有更好的方式来辅助学习。

所以,这里特意给这部分孩子和有志于提升自己英语水平的家长准备了一份大名鼎鼎的Collins词频。

与为应付考试而出版的各种单词书不同,这套词频是专门统计了英语世界的各种读物后汇总的。五星为最常用词汇,四星次之,难度依次递增。背这种词频表的好处是可以真正应用到实际阅读中,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试。

需要的小伙伴可以找我领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245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749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960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575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668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670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664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422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864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178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34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015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646评论 3 32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6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94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26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06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