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了,终于立秋了。但是秋老虎的威力也不容小觑。太阳下山有一会儿了,大地的余温还烫得人浑身不舒服。恬静的小山村,偶尔能听见几声犬吠,路上不见一个行人。是呀,人们都还守着家里,等温度降下来,才出来活动,才出来享受这入秋的晚间惬意。
但村头的那棵老槐树下,坐着一个老人,比较年轻的老人,一个还没到70岁的老人。老人坐在这棵大树下的时间不短了,用小时做单位,已经五个数了。
走近一瞧,这个老人,是村里的王老汉。王老汉其实并不老,但全村人都称他为王老汉。这样的年龄,撑不起老汉这个词,但王老汉这个称呼,从他50岁时就开始被使用,具体来说,是他大儿子结婚的那一刻开始的。
王老汉大儿子王奎结婚的第二天,王老汉把儿子和新媳妇叫到大厅,自己坐在沙发上,清了清喉咙,煞有介事地说:
“王奎,现在你娶媳妇了,也就成家了,按照祖先传下来的惯例,从今天开始,我就是老汉了,家里的责任,你需要挑起来,我可以放手了,以后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享受晚年生活。”
从此,王老汉这个称呼诞生了。
现在,只见王老汉有些呆滞的望着远方,久久地望着。以脚为圆心扔着数不清的烟屁股。
“这该怎么办?愁死人了?”王老汉自言自语。
让王老汉为难的抉择,这是第二次,第一次发生在15年前。
那年,卧床四年的妻子,撒手一家老小,西归了。走时,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妻子去世还没过百天,一起打麻将的赵老头,神神秘秘地说:
“王老汉,我给你介绍个伴吧,我的远房表妹,丈夫车祸去世,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年龄比你小五岁,模样可俊了。”
“不,家里的走了还没百天,不说这事。”
当时的王老汉还是很有原则的。
“成不成还是两可呢,咱先去瞧瞧模样。”
晚上,还是打着打麻将的幌子,赵老头带着王老汉来到了他李村的表妹家。
赵老头的表妹一亮相,就看直了王老汉的眼睛。这表妹,一米六八,比他死去的妻子至少高了一个头,不胖不瘦,胸不含,背不驼,梳着一把长辫子,四十多岁的人,还穿着裙子。比村里所有的女人都有味。
自古以来,男人都喜欢好看的女人,王老汉也不例外。回家后的王老汉,脑子里总是出现一米六八的身影。
再想想,他跟赵老头出门时,进门的那几个人是去干啥的,都是过来人,目的不说都明白。
这年头,寡妇都这么抢手。
可是,妻子去世还没过百天,这个口可怎么开?如果我不早下决定,一米六八跟了别人,那可怎么办?这事只能找孩子的舅舅来做孩子们的工作。
大舅子的原话是:“我姐走了,还没过百天,就做这件事,别人会笑话的。再说,王寡妇的一个女儿,一个儿子,都还小,以后都要结婚成家,再加上你还没成家的女儿王娇,儿子王朝,王奎的负担多重。”
王奎是王老汉的大儿子,十六岁初中毕业就没再上学。不是不想上,也不是成绩跟不上,王奎从小到大的绰号可是“两个脑子”。这个绰号的由来有两个原因,一是脑袋大,二是脑子太好使。不上学主要是因为家里拿不出钱,喜欢自己潇洒的王老汉,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都成问题,哪有钱供孩子上高中,上大学。
十六岁的王奎开始跟在大人后面干苦力。
王奎的同学高中毕业时,王奎是包工头的得力助手。
王奎的同学大学毕业时,王奎组建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同学们都结婚时,王奎也结婚了,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是:媳妇是自个找的,彩礼是自己出的,房子也是自己买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