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余华的《活着》,12w字,竟写了一生这么长的故事。
看这本书是因为一个月之前看了晋江作者priest的一本小说《脱轨》,故事特别励志,最近又了解到priest之前很崇拜余华,所以想要拜读拜读。
一年前黄诗扶有首很火的歌叫《九万字》,歌词说的是一个妓女单恋的悲惨故事。当时听这首歌,我觉得歌名“九万字”取得很有深意。这位妓女一生的故事,细细说来,或许也就九万字那么长。说短也不短,说长也不长,但是这一生几十年,能拿出来说说的事,也就那么9万字而已。在街上随便叫住一个路人,谁都不是一张空空的白纸,但是真正能讲出的经历能有多少呢。
余华这本书里也提到一句,村里的老人叙述自己的故事时,说来说去讲不出什么来,很多时候说的都是别人的事情。(唯有主角这个老人喜欢讲自己曲折的一生)
看这本小说的时候我从来不觉得主角福贵是个什么好人,但是不得不承认他很乐观,虽然他也经常会在痛苦中崩溃大哭,但是最终还是一直坚强地活着,活下去的信念强烈,值得学习。
他年少时是个有钱的少爷,吃喝嫖赌作风浪荡,对不起家里自己的女人,结果赌博输光了祖上留下的全部资产,变成了一个穷光蛋。在巨大的愧疚中他决定改过自新,但是在进城请医生的路上被抓壮丁,在部队里度过了战火纷飞的几年。这几年里,他一直惦记着家人,因为他本想在突然的贫穷中重新开始好好生活,现在他消失,家人甚至不知道他是不是又拿着钱进城赌博了。终于回家之后,他开始感谢现在的生活。之后意外发现,自己因为贫穷,幸运地躲过了改革时地主阶级的悲剧,再次死里逃生。故事后半段也很曲折(不在这里详述了),身边的亲人不断来了又走,一个接一个得过世,最后垂垂老矣,他在世间居然再无牵挂。
彻头彻尾的悲剧,今天一口气看完之后,心情沉重。小时候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看这么压抑的名著,现在我却觉得,人生中那些可能经历的苦难是一定要去知道和理解的。有时候看看悲剧,反而令人乐观,因为当知道了再痛苦也不过如此的道理之后,就发现生活中那些琐碎的烦恼,其实都是矫情。
生死之外皆小事,这是仓央嘉措说的,是佛祖的悲悯也是众生的救赎。初中中考那段时间我压力很大,当时很喜欢一句诗:“古佛拈花方一笑,痴人说梦已三生。”每次想想这句诗,就觉得中考什么的都是小事,我只要努力做题就好了,干嘛给自己太大压力?有点像儒家“入世”和道家的“出世”观念,很多人这么喜欢苏东坡就是因为他同时有着“出世”的潇洒情怀,和“入世”的才华和理想。要是在生活中也能潇潇洒洒谈笑自如,同时努力干实事,认真工作学习,那肯定很天天过得快乐充实。
标题中的那句话“死人都还想着活过来,你一个人大活人可不能去死”,我特别喜欢这句。就算生活艰难,太多不容易,但是活着比什么都好。然后在活着的基础上,努力让自己过得更好。对自己好一点,再好一点;生活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
最近因为压力等各种原因自杀的各高校研究生很多(室友和同学之间互相传的,很多没有正式新闻报道),我猜很可能是在压力中得不到家人的认可,身边没有人支持自己,就会很容易陷入绝望境地。我没有资格评价别人,但是这种新闻总是给我以警醒,“自强不息”是几千年前古人总结的智慧,即使真的哪天身边没有陪伴和理解,我也要自己支持自己,别人不给你抱抱你可以自己抱紧自己。毕竟内心强大一些才能更好地活下去啊。孙悟空面对无数天兵天将还能自己扛一面“齐天大圣”的大旗,林冲受尽冤屈便收拾行装雪夜上梁山,这样的孤勇真的很帅。不得不说,我觉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顶级的“自我实现”,本质上就是怎么让自己看着更帅吧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