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垞故居游记

现在认识一个人,无非几种方式,一种是经人介绍,朋友、老乡、同学、同事之类,还有一种就是日常的偶遇,办事,旅游之类,还有就是通过各种媒介网络,诸如新闻、平台之类。

而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要想认识其中的几个古人先贤。一般也仅能停留在纸面之上。要想深入的了解,就要不断的接触他的作品,他的轨迹,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

人到中年往往会有一种怀旧情绪。也许这是骨子里的一种根深蒂固,追寻过往,探究历史,特别是身边的人文历史典故。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游玩西溪湿地的过程当中。在一个纪念馆中认识了一位厉鹗的清朝人,他写了很多有关杭州,特别是西溪湿地的很多诗词,感觉特别亲近。

于是后来特地在网上买了厉鹗的《樊榭山房集》,厚厚的三本,而且是竖排的繁体字。闲暇之际,焚香煮茶,翻阅几页,如临其境。其中有些不识之字,典故常识,名人逸事,景观地名,倒也可利用百度,延伸阅读,实乃一乐事。

其间有提到一人,乃是樊榭先生同朝人-朱彝尊,清初著名诗词人,藏书家,浙西词派的创始人,号竹垞,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嘉兴秀水人,著有《曝书亭文集》。利用手机网上一查,原来曝书亭居然是在嘉兴王店镇上。一则是因为同宗,二则居然离我的老家仅有二十里的路程。当时就有一种想法,有机会回老家的时候去拜访一番。

白露过后,周末回家看望父母。午后二时驾车前往嘉兴王店。说来也惭愧,虽然近在咫尺,此生却从未去过王店。传说中的王店只是存在于儿时长辈人的言语交谈之中。跟我母亲谈起王店,她说年青时曾跟外公去过王店,那时候是摇着船去的,大概也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水路,当年他们父女俩装满了一船的干柴,去那边换砖瓦,因为那边有很多砖厂,仅此而已。

也许往往人生就是如此,这个世界足够大,也许永远不会走遍每一个角落。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保持那一份探索的初心,尽可能的,多走走看看。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我没有想到,就在那么一个籍籍无名的小镇上,居然隐居着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家,诗、词、文俱全,当时称号称浙诗派鼻祖,“南朱北王〞,又是浙西词派创始人,“朱陈〞并举。原本以为作为朱彝尊作为清初名人,他的故居应该有一个显赫门第,高大的门楹之类,却没想到这个故居有点简朴,显然不同周边南浔之类商贾花园,却也精巧别致。

王店镇,现在隶属于嘉兴秀洲区,原本就是一个小镇,历史上也没出过什么名人。而今的广平路周围已是高楼林立,临街有一条不足二米高的围墙,粉墙黛瓦,飞檐屋脊,中间开了一个小北门,两扇红色大门敞开着,就像一户普通的人家庭门。门廊两侧挂着两个红灯笼,中间挂着一块门牌,上书“竹垞故居〞四个金色小字,如果你不留意还会看不到这个门庭。门的右边还竖立一块黑色牌子,上书“嘉兴市王店曝书亭文保所”,草绿色的字在黑色的牌上,显得尤为醒目。

尽管当时正当午后,艳阳高照,气温却有30多度。可是跨进了这个围墙,就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这座目前占地十亩左右的园林,据说已经3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虽然后经多次修葺,特别是嘉庆元年浙江学政阮元修缮,一直保留至今,基本保留了江南水乡园林的风貌。期间经历了多少历史风云,却依然隐居在这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尽管已经显得有些与这个小镇格格不入了。

一进入北门,映入眼帘的就是水轩。醧舫书斋临水而建,三面围水,想当年号称江南四大藏书圣地。先生叱咤江南词坛,隐居此地,少不了隔三差五文人墨客们在此吟诗作画,畅饮阔谈,别是一番情趣。

水轩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曝书亭。东侧为娱老轩,西侧为潜采堂等等。园林之内,紫藤绿竹,苍松翠柏,乔木参天,绿荫蔽日,蝉鸣阵响,异于别处,却是一处夏日纳凉的好去处。难怪曝书亭内,一群当地老人,闲坐其间,相互以当地吴语交谈盛欢,乡音浓厚,听来别是一番心情。园内一色清代建筑,圆洞门,断山脊,飞檐角,古朴周正,亦是神采奕奕。各建筑之间均铺有考究的大石板路,大石板两侧青砖竖铺。园内各处均用大石板相连,即使江南多雨,雨后亦可踩石而行,免了泥泞之苦。水轩南北有曲桥相连,桥边有两座石狮蹲守,其壮憨态可掬,其间还有紫藤长廊。

曝书亭的南侧,还有一座长条形的莲池,显然是人工开挖而成,上面还架了一座石桥。桥下菏池已干涸见底,留下几个睡莲的缸,孤零零躺在那里。桥头有一老翁,正靠在桥头休憩,怡然自得。想来莲花盛开之际,在桥上行走观荷,翠盖红绡也是别有雅趣。

其东南侧,用太湖石铸基,建有一座六角亭,小巧玲珑,却又高高在上,即为六峰亭,颇得苏州园林之精髓。

大凡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这样的憧憬。隐居于江南水乡,几亩园林,亭台楼阁水榭,梅兰竹菊俱全,春花秋荷,夏蝉冬雪。琴棋书画,子书经集,饱览群书,孩童绕膝,其乐也融融。

虽然漫不经心地参观了整个园林,也不到一个小时。但脑海中不时浮现出一幅幅先生着麻衣斗笠之形象,或徜徉在石板路上,或端坐醧舫书斋之前,或在水轩边对酒当歌,吟诗作赋,或行走在紫藤廊下曲桥边沉思遐想,或在莲池桥上俯首弄荷,或真如传言般在曝书亭前袒肚晒书。

先人已乘黄鹤去,朱家子孙今何在?后辈景仰其伟,今有缘一遇竹垞故居,后笃学其《曝书亭文集》,思其人,怀其义,虽物是人非,却也百感交集。这正是:江湖老,载酒一年年。体素微妨耽绮语,贪多宁独是诗篇?宗派浙河先。

竹垞故居

洞门

瓶门

轩廊

醧舫

石径

曝书亭

紫䕨廊

石狮

曲桥

六峰亭

石狮

莲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