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吃过饭,送同事去电影院,原因是他的宝贝女儿主动要求陪她老爸观看《建军大业》。我的这位同事是一个军迷,从小就有从军的梦,与我们的日常交流时经常讲他小时候在部队大院的生活,说实话我也很向往,因为我也有这样的梦想。
路上同事很高兴,对我说闺女终于开窍了,主动要求要跟我一起看电影,而且是他老爸最喜欢的军事题材电影,这必须的陪着。还说孩子现在主动要求学习,并且开始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好像变了个人一样。听到同事老哥这样说,我也跟着高兴,因为在这之前,他的闺女不怎么爱沟通,并且学习上总是有所被动,有点学不到点子上的感觉。现在孩子有了这样的变化,着实让人感到高兴,毕竟改变开始了,只要开始就不算晚。
接着说闺女有点喜欢静,不论去哪里看景观,都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去趟清华校园,看着水塘里的荷花,没有什么感觉,认为这跟家门口的生态园水塘没什么两样。好像她参观的景观,经历的事情都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不置可否,给人的感觉就是没参与进去,没有自己太多的感受。也就是说孩子状态属于没有参与感,好像这些事跟她没啥关系。
本来就是和同事一起闲聊家常,没曾想同事老哥这么一番交流,尤其是举的这个实例,一下子就击中了我。原来这就是参与感,怎样才算是参与进去,例如融入集体,例如参与到大家的快乐中,等等。这一点通了之后,就感觉很多地方也通了,总是感觉孩子们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也不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感受,有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参与感。
在关联到这一点之后,自己爱挖掘的本性又显露出来:为什么孩子没有参与感呢?立即开始向同事求证,在孩子小的阶段,家里是不是替孩子拿主意太多了。在得到同事肯定的反馈后,我的思考点关联了起来。联想到自己的一些经历,以及自己的一些观察,不难得出结论,当父母为孩子做了很多决定之后,孩子的决策系统就已经发生变化了,他开始认为决定不应该自己下,且结果怎样也跟自己没关系,因为自己不想要也被选择了,自己没得选。
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了习惯,不发表意见,不进行决策,因为有人来做,自己只需要跟着走就行。慢慢的演化,我们大脑得到的信号抽象得到了一种行为模式,那就是这事跟我没关系,因为不需要决策,即便是决策了也被否决,坐这里等着结果到手就行,参与的感觉直接飞了,被动接受现状的行为模式固化下来。这就是我们经常感受到孩子为什么在学习以及社会活动中参与感较少,甚至是我们自己为什么总是融入不到新的环境或者集体,总是在自己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无法获取快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的参与进去,并且期待有人给我们决策和结果,并且可以回避因为决策失误带来的不良后果。
被动的人生差不多也就是从这个节点上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