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年人的社会里,“孝”是常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一个高频词儿。可什么是孝?如何去孝?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行为实践。
在我的认知里,孝是源自心底的感恩善念,孝是人性的磨砺修炼,孝是历经岁月的陪伴与呵护,孝是细心体贴的照料和服侍,孝是从心底里流溢出来的幸福和快乐。
人的本性属恶,属善乎?我是性本恶理论的坚定拥护者。几千年来,孟子的性本善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一。“人之初,性本善”,产自宋朝的三字经流传千年更是误导了多少人。正是因为性本善理论基础的文化引导,人们从小接受着正面的教育,以为人间处处都是温暖、阳光、鲜花和美景,忽视了对恶的警示和抑制。一旦踏入社会,突然间感受到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就会茫然无措,难以适应和调整,甚至会受到伤害和痛苦。
活生生的现实社会教育,使人之初性本善理论的信用瞬间坍塌,反而会诱导人们滋生内心深处更多的恶念,与社会倡导的向上向善的主流价值观渐行渐远。
不是吗?远看上古时期人类之间的弱肉强食,茹毛饮血,近观现代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组织中利益的分配和获取;纵览历史上社会阶层和阶级之间的剥削和压迫,横看地球上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和竞争,个体、社会、国家之间,其实都无时无刻存在着利益的争夺,这一切都源于人类本性的自利和向恶。
不管从口里喊出的理论、文化、主义有多么的向善向美、高大高尚,都无法掩盖每个个体内心深处自私趋利的本性。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显然,人性是复杂的,出于各种原因,人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完全袒露在阳光之下。但是,如果人的内心真有一面镜子的话,这个镜子会真实地映射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龌龊与不堪。
这个镜子其实古今中外都是有的。西方基督教教义,讲的就是与生俱来的原罪,人有多达七宗原罪,还不需要一生都去修炼赎罪吗?中国古代的荀子,也早在二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了人性的本恶,所以倡导“起礼义、制法度”来化导人的情性。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X理论,讲的还是人性本就趋利和懒惰。
承认人性本恶、自私和懒惰并不可怕,正是因为人性本恶,才需要社会规则、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才需要文化熏陶和教育,引导人们抑恶扬善,走向美好。
讲得远了些,其实是想说清楚,虽然自古以来就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观念,人们也常常把“孝”挂在嘴上,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孝”是说给别人听,做给别人看的。注重的是社会评价,而不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救赎和踏实。要不然怎么会嫌老、恶老、弃老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老人去世后又大张旗鼓不辞辛劳地操办丧事呢?!原因其实很简单,生前的“孝”需要长期辛劳和付出,身后的“孝”只需要短期的阵痛。呵呵,还是理性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见到过这么一句话,“爱孩子靠天性,爱父母靠人性。”仔细琢磨觉得非常有道理。舐犊之情是自然界所有类型的动物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而不仅仅是人类所独有,是动物的天性使然。而爱父母,是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有别于其他类型动物的标志性特征,靠的是法律、道德和文化的约束、熏陶和引领,靠的是后天的修为,靠的是人性的打磨,对父母的孝和爱与人性的修炼程度正相关。
要想做到始终如一的行善尽孝,就是要克服与生俱来的恶、懒、私,向人的自然本性开战,从心底里培养真善美,从内心深处感恩父母浩如大海的养育之恩,随时忏悔内心深处的恶念、懒惰和自私,鞭策引导你躬身实践行孝,这实际上就是人性的磨砺修炼过程,是人一生需要面对的考验。
天性如果战胜人性,人类就会自甘堕落。人性战胜天性,人类才能走向美好。面向太阳,花儿终究会开放。
真希望自己和更多的人能够赢得这场人性大考,让自己内心无憾,安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