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工业领域智能化之风劲吹,机器换人潮流大盛,第二产业受智能制造技术的推动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黄金期。然而,迫切需要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的并不只是布满机械的工厂车间,遍植庄稼的田间地头同样期待一场由新兴科技带来的技术革新。
一、我国农机产业发展迅速
农业机械装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工具,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改变农民增收方式和推动农村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需求持续提升,我国农机产业与农机装备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2017年农机工业增加值增速9.1%,比上一年增加了1.4%。农机工业12个子行业2429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291.3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15%。主营业务收入增幅高于2016年的5.80%。增速较大的子行业分别是渔业机械增长54.87%;林业机械增长44.49%;畜牧机械增长26.62%。
全行业实现利润243.12亿元,增幅8.10%,利润增幅高于收入增长,也超出行业普遍预期。增长比较大的产品有畜牧机械增长33.74%;渔业机械增长34.70%;拖拉机利润总额增长23.08%。
2017年农机12个子行业全部实现了正增长,表明国家全面全程农机化强力推进了促进农机工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我国素来重视“三农”事业与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作为装备制造业当中与农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国家为农机工业提供了持续走强的政策体系,并实施稳定的财税支持,为农机装备提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这一切使得我国农机工业的综合实力得以快速提升。
●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将“农机装备”列入10大重点推进领域,明确了农机装备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任务。
● 2015年6月,工信部公示了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其中共有6个农业机械类项目入选智能制造专项。
● 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加强对培育和发展农机装备产业工作的宏观指导,研究协调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相关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实。
● 2017年1月5日,农业部印发《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农机作业水平全面提升。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并稳定在80%以上。
● 2017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新疆石河子市组织召开了农机装备发展推进工作组第一次会议暨农机装备现场推进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农机装备发展推进工作机制》,明确了《行动方案》2017—2018年度的工作任务,以进一步推进农机装备快速发展。
● 2018年1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在北京召开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研讨会。会议代表围绕着当前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并对下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这些都表明农业机械在未来5~10年仍然是刚性需求,所以,农机企业要时刻把握政策导向和市场动态,适应新变化,取得新发展。
三、我国农机装备发展亟待转型升级
我国农机装备工作环境复杂多变、使用季节性强、作业类别多,产品配置需求多样化,生产组织和管理复杂度高。目前,我国农机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已日益凸现:
1.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关键零部件国产率较低、品牌建设较为滞后。
2.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3. 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生产集中度低和重复建设存在加剧之势。
4. 产业布局比较分散,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程度偏低。
5. 资源环境制约力加大,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
总体来看,我国农机工业经过近60多年的发展,规模已经跃居世界首位,但在产品品质、技术水平以及企业竞争力等方面仍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机械的现象已十分普遍。农机装备的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点之一,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进程,关系到“智慧农业”能否加速实现。近年来,我国农机装备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现了农机大国的目标,但是由“大”转“强”,我国农机产业和仍亟需加快转型升级。
随着各项前沿科技在农业领域加速拓展应用,数字化、智能化逐渐成为新的风潮,我国农业的持续突破还需要从智能农机装备的发展入手。智能农机装备的发展对加快释放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加强智能理念、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与农机装备的深度融合,不断推进关键零部件及农业机器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化、高端化农机装备的产品创新,将成为关键所在。
四、三管齐下推进农机智造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洪暹国指出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制造,具体已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在主机制造方面,以具有国际主流技术水平的200马力以上动力换挡拖拉机项目为载体,突破国内高端拖拉机研发、制造技术瓶颈,掌握适合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拖拉机产品技术和成套制造技术,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特别是近几年,400马力级高性能拖拉机样机研发成功,量产后将有效参与国际竞争,改变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局面。开发了12kg/s喂入量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提高联合收获机械产品技术档次和产品供给能力。大型采棉机、甘蔗收获机等经济作物收获机械重点突破关键部件研发试制和工艺技术等关键技术难点,正小批量投放市场。田间作业及产地处理智能控制关键技术装备及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技术,提升国产农机装备技术档次。轻便、适用、轻简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及装备,为丘陵山地、南方水田、草原等农业生产全面全程机械化提供支撑。
农机新产品的研发,满足了国内农业装备大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多用途、高效、节能、环保的发展需求,并带动相关零部件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一拖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30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实现了量产,迈出了主导产品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构建了中国新一代大马力拖拉机技术平台,使我国拖拉机生产技术更加接近世界主流技术水平。
其次,在关键核心部件方面,以突破动力换挡变速箱、静液压系统、大马力驱动桥、柴油机电子控制及排放控制等关键技术为重点,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关键零部件研究、中试基础技术平台,集成开发非道路型大功率柴油机产品等产品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满足非道路柴油机高温、高尘、高负荷使用环境要求,该项工作已完成电控柴油机的系统开发和性能试验测试,并掌握了机体强度、燃烧及排放等多项核心技术,整机排放标准可满足非道路柴油机排放要求。
第三,在配套机具方面,加快大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研制,开展大型、高效、复式耕整机械等关键技术研究,并使之产业化。目前企业已与国外相关公司开展业务洽谈,为加快获取和掌握高端技术,增强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创造条件。同时,中国一拖等企业正在逐步实施无级变速重型拖拉机、混合动力拖拉机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拖拉机产品的研制工作。
下一步,农机行业将继续以产品核心技术升级为导向,持续提升大中马力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等领域的竞争优势,开发满足细分市场需求的农机产品,夯实企业转型升级的产品和技术基础,为落实国家战略,服务“三农”,推动我国农机行业转型升级发挥积极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农机装备企业快速成长与转型升级交融,并向高级阶段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前所未有。农机的智能化转型必将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在“工业4.0”时代获得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