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道理太多,真假道理鱼目混珠,我们该怎么选择?注意力和时间都很有限,践行那个道理?尝试哪一个,践行哪一个,都是需要做出取舍的。我们不能见到新观念都去尝试,不能见到道理就去研究践行,到底该选择什么呢?面对信息过载的状态,需要给自己建立一些过滤的原则,聚焦那些可能为我们带来价值的道理。
觉得做起来有点困难的事情,做成了收益更大。我们不想成为落后的人,所以总是要早点往某方面前进。从目前统计上来说,大多数人做困难的事情,尝试一两次就放弃了。所以越是遇到这种做起来不太容易的事情,我们就更加需要坚持到底。多数人的都是东用点力,西用点力,集中在同一个地方用力的太少了。要想收益比较大,就要特立独行的正确。而做那些比较困难但是正确的事情,是一个比较容易完成的特立独行。
一个道理在我们所处圈子还没有人践行的时候,价值含量最高。这是信息论中的结论,这种额外的信息能消除的不确定性更多,所以价值更大。所以当我们想要出人头地与众不同的时候,就需要考虑践行的道理,学习的技能在所处圈子里面的稀缺性。大家都会英语的时候,会一个小语种竞争就会更小,价值就会更高。大家都会一点编程的时候,你啃编程最多也只是赶上他们,不如学点设计修图。当身边所有人都在追求线上付费学习的时候,去线下上一点课程可能才会获得意外的收获。
很多时候观念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法,并非是觉得正确的道理。一种观念是一种视角,一种理解事物的角度,所以会存在对同一个事情的多种不同观念。如果我们把每一种观念都去了解辨识,尝试和自己建立关联,很可能只是浪费时间。那些比较正确的观念,价值含量比较高的视角一定是少数。要理解观念是否和我们自己有关,还是需要我们找到观念的源头。
在笑来老师举的例子中,如若庄亦只是一个普通人,其观念可能也就没什么价值。只是作为投资方面的成功人士,其观念具有价值的可能性会高很多。就像炒股这些,听巴菲特、达里奥他们的观念试着践行是可以的,因为他们是这方面的成功人士。而听电视上的股评专家、自己的股票经理、网上大V和收费群主之类的观念,其平均价值含量很低。也可能其中会有那么一两个真有能力的金子,但被淹没在那么多沙子里面,被我们碰上的概率极低。接受新观念,这种会影响我们大脑健康,影响大脑操作系统稳定的事情,需要和选书一样的慎重。提出一个观念容易,形成一个观念容易,验证一个观念的代价非常高。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怕失败,而是怕浪费时间。所以接收新观念,一定要找可靠的人提出的,找到观念的源头提出者,评判那是否是一个可靠的源头。另外我们要提防光环效应,一个人某一方面成功了,就接受他所有的观念。就好像笑来老师提到投资的观念我们可以参考,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观念,可能并不比有孩子的普通人的观念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验证其观念是否有参考价值,如果能看到有人应用这观念获得过1次以上的成功,才算是可靠的。这是《原则》一书中提到的可信度原则,我们不能相信那些自己都没有践行过的人信口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