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徐志摩(1897年——1931年)是以“浪漫诗人”的身份,被广大读者所熟知,并著称现代文坛的。他的诗歌具有想象丰富、韵律和谐、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回味绵长的特点,深受读者的喜爱。
提起他的诗歌,读者立马能想到《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名篇,也能够随口吟诵出几句,感受到他的诗歌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实际上,徐志摩的艺术才华不仅表现在文学上,他在书法、音乐等方面同样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和才华,尤其是他的书法,堪称“文人书法”的代表,越来越受到书坛的关注。
徐志摩的手迹公开,并被许多人看到后,人们才算真正认识了这位才子的另一面。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法名帖,都不是刻意写出来的,而是书家的思想情感受到强烈触动,在特定的情感状态下,提起笔有感而发,写下来的心灵感悟和人生况味,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杨凝式的《韭花帖》、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唐伯虎的《桃花庵歌》,等等,都是如此。
这些书帖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每一个字体和线条如同书家的心灵律动和情感波动的痕迹,在二维空间以“线性时间”自然而然地展开了,观者欣赏他们的书法,甚至可以窥探到书家当时的喜怒哀乐。
徐志摩的手迹多是写给朋友的书信,谈论的都是文学和日常生活的事情,说话的口吻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他只是用文字和书法把这些记录下来了而已。因此,在这些手迹里,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他的真性情、艺术修养,以及审美理想。
总体来说,徐志摩的书法体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整体充满了灵气和书卷气,把“书如其人”诠释得很完美。
一个人本身是什么样子,他的书法肯定是什么样子,不会因为时空的转变和转变。
徐志摩在本质上是诗人和作家,文学修养很高,他的诗歌和散文清新自然,情感丰富细腻,并且,他本人深谙“艺术相通”的原理,在书法创作里,他可以把这些优势很自然地嫁接进去,由此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人书法的典范。他的书法跟他的人一样温文尔雅,如同一个谦谦君子。
更重要的是,徐志摩生活的年代,毛笔是所有文人最基本的书写工具,文人们都下功夫临摹过碑帖,书法基本功很扎实,一笔一划都有根源,有能力随心所欲地写字,既能做到不伤害碑帖的法度和规范,也能最大程度地做到“人书合一”。疏于临帖的人,绝不会做到这些。
其二,用笔率性潇洒,直抒胸臆,并且富于变化,体现出诗人“任性张扬”的一面。
自古以来,诗人给人们的印象是浪漫多情、狂放不羁、洒脱率性、超凡脱俗,世人多以“诗人气质”称之,屈原、李白、杜牧、苏轼等大诗人是这样,徐志摩也是这样。
徐志摩的书法,尤其他的书信手迹,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气质”的流露。
在这些手迹里,他在用笔上变化多端,点画结合得恰到好处,经常把中锋用笔和侧锋用笔在笔下自由切换,以中锋营造线条雄健的骨力,以侧锋构建字体的研媚和飘逸,让字体呈现出骨肉均匀,刚柔并济的审美特征。
整体观之,他的字体现出疏密有致、张弛有度、相互依赖的特点,这不仅是他书法基本功的体现,更是他任性张扬的“诗人气质”的自然流露。
其三,有些点画故意夸张变形,如音乐一样体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有些竖画,为了章法和布局的需要,也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徐志摩会故意把笔画拉长,甚至会把整个字体在纵向上挤压,让字体挺拔起来,给人玉树临风的感觉,起伏跌宕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随之呼之欲出。
为了把字写活,在结字时,徐志摩有时会在字体的内宫和外宫进行适当变化。如果内宫的笔画排列紧凑,他会把外宫写得松散,甚至会把外宫的笔画写成一种“放射体”形态,看起来率性肆意,视觉张力很强。
徐志摩虽然不是专业书法家,书法史上也没有他的一席之地,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对书法的独特理解和审美修养已经超出了许多书法家,书法水平不容小觑,一出手就有大家风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书法肯定会赢得更多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