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表姐给我电话,说孩子英语有点差,想让我帮忙指导一下,我问她怎么个差法?她说和年级第一名就是英语的十几分差距。呵呵,顿时我心里觉得,这个.....有点凡尔赛了。 不过既然开口了,那就送来我帮忙看看,到底有什么困难。
让我印象深刻和开心的是,不是这个孩子成绩或学习的态度。而是和这个孩子相处得非常愉快的过程。
第一天中午表姐夫来接她回家,我留她在我家吃饭,她闷不吭声低着头,表姐夫和她很有默契,看她脸色,一句话没多说,就给带回家了。第二次她主动留下来吃饭,因为爸妈都外出做客去了,她不想去。饭桌上,她的一番话,把一桌子人逗得哈哈大笑。
“小时候,我背书,我妈就在旁边监工,但是她是一边看手机一边监督很不专业,我觉得太累非要邀请妈妈作陪一起背,我妈说,不用了,我监督你背,其实要比背书累多了”。
“我爸一直很热心的辅导我写作业,有一次他发现我作业有几道题空着,他就问我,为什么不做,我说,我不会,他就自告奋勇,说他来教我,然后把题目拿到房间,很久没动静没出来,后来悄悄把作业本放回去了。哈哈哈,其实那些都是奥数题。
她说起爸爸妈妈一些囧事的时候,语速轻快俏皮、语气轻松活泼、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嘴角微微的上扬,脸上洋溢着的是满满的宠溺的表情,那一刻,我就在想,原来被爱滋养得充足的孩子,即使在接纳父母不同的时候,也能这样神采风扬、张弛有度,能隔着言语,感受到父母的爱。
送她回家的路上,她问我“为什么她身边的很多同学都喜欢叛逆,和父母对着干,真的有青春期这回事吗?”
“你有吗?” “没有,不知道为什么要对着干?”
“青春期其实是一个孩子身体、心智进入一个快速、全新的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孩子寻找自我的过程。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一个父母逐渐放手的过程,很多时候父母放手晚了,孩子需要更多空间,就会本能的反抗。所以冲突就会变得很多,在青春期会很明显。”
“”你为什么不会反抗呢?” “没必要啊,我爸妈会征求我的意见”。
下午,带她去看电影,约了另外一个朋友的孩子牛牛,电影开场还有一个半小时,我们买了一杯奶茶,开始聊天起来。牛牛说 ”最想干的事是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让所有的人关注他,他想证明自己。”“表侄说“你想被别人关注、证明自己是不是因为你想有一个更好的人际关系?” 牛牛点点头“我想结交更多的朋友”
那你想过没有,任何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其实都有”有效期”,比如“某13岁少年制作了一颗炸弹”上了热搜挂了3天,可是3天后呢? 这事也会过去。人们不会牢记那些和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人们只会记得身边和他们相关的事,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和他人交朋友,你可以先去了解别人的喜好,培养一下共同的话题,关心别人的需求,别人说话,你可以观察别人的表情,在意别人的感受。互相满足了需求,关系才有可能建立。才能走进别人的内心” 牛牛听完,愣了一下,回应“你知道做火药需要哪些材料吗?” .....
.“你有在听我说什么吗?” “我...走神了”
我听着两个孩子的对话,心中不禁感慨,同样的年龄,智力、学习能力两个孩子相差无异的。可是那些看不见的能力、所谓的情商方面,巨大的鸿沟已经形成,而这又是谁造成的?怎样造成的?!
看《你好,李焕英》电影的过程,牛牛在我旁边自说自话
“我也想要一个这样的妈!”
“我妈要是这样对我,我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
” 真的有这样的妈妈吗?”
“这女孩子好幸福”
看完电影出来,我问牛牛“ 你妈妈是什么样的?” “她希望我所有的事都听她的安排,她想掌控我的一切,她想得太美了” “现在我想做的事情,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
“你觉得你妈妈最在意什么?” “成绩和钱!他不会在意我的,其实她不知道我从来上课都不听讲,我都可以自学,如果我有一个好妈妈,我是可以跳级的,而不像现在这样沦落到退学” “你希望有一个怎样的妈妈?” “在意我的、尊重我的”
我沉默了,我也在想,电影《你好,李焕英》里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什么? 是李焕英的那句“你健康、快乐就好”。最简单的一句话、最朴实的一句话,最容易表达的一句话,可是几乎也成了当下很多父母最难做到状态。
带着这份觉察和反思:
我会每天问一下自己,我对孩子的期待,有没有我对自己生活的失望和恐惧?如果有,是不是应该可以让我自己来努力?
我会在每天问一下自己,在所有的“比较”之下”是不是孩子做这件事能力不行?还是他遇到了困难,最需要我的帮助?
我会在每天问一下自己,有没有好好的生活、耐心的陪伴、融洽的依恋关系、不辜负生活的美好?
很幸运,生活中的相遇让我看见了,孩子可以成为自己的样子。
很遗憾,生活中的相遇也让我看见了,不被看见,迷失了自己的样子。
可是我仍然会怀抱憧憬,因为我知道,一切的相遇都有可能带来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