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当今社会是一个物产丰饶的社会,但在公司,尤其是创业公司,老板是不会让资源配比过于充足合理的。原因有以:
1.优胜劣汰 -- 能者永远是稀缺资源,永远是拉动一个公司产能的Top 10%;
2.价值驱动 -- 谁在公司的价值更高,资源天平就越会趋向哪里;
3.性价比优先 -- 工作永远做不完,如何从纷敏复杂中抓住一根主线,完成全年规划,就要做性价比最高的事。
从人性的角度去考虑,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约束,我们往往什么都想要,最终就是什么都没有,所以在公司里做事也是如此,有些事就要懂得取舍。
下面我拿我所在公司一个研发协作平台的产品架构来举例,通过产品规划与排期来分析下怎样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项目背景:
自主研发平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贴切公司自己的研发管理流程,更高效的响应迭代发布上线。
所属研发部门内部,需要向质量总监进行日常汇报,所以对质量这块的要求是非常高。
研发团队规模初创至今已有几百人规模,包含研发、测试质量、运维。该平台主要服务于技术团队,兼顾产品团队。我们团队的成立立足于质量部门,服务于整个技术团队。
公司遵循互联网企业小步快走的情况来看,我们是需要快速把我们的APP推向市场,听取用户对我们APP的使用反馈来看是否有潜在需求价值。
功能价值判断:
目标就是通过研发协作平台管理好整个研发过程。
早期产品看强度:
首先要确保核心用户用我们的平台,最早的核心用户来自于测试团队,通过提供迭代管理的功能来完成与研发团队的协同、进度更新。通过JIRA管理研发任务,将整个研发流程、发布任务串联起来。
广度:
通过一段时间的数据沉垫,就能发现许多数据的质量问题,例如:哪些团队的迭代经常延期,开发没有按期完成or测试没有按期完成。这些数据往往是质量改进部门、团队总监比较关心的。所以,公司不同角色的人会查看自己所关心数据。
同时,上游需要和产品经理的需求打通,增加需求管理模块。下游和配管部门的发布系统打通,让用户感觉不需要在多个系统切换。
频度:
越是复杂的流程,越是可以让用户操作简单,那么用户的使用频率就可以上去。比方讲:通过在首页实现千人千面的功能,让用户自定义日常使用的菜单,项目管理的流程以及日常任务,让用户尽可能的在首页看到自己所关注的所有信息,那么即增加了使用频率,又能高效完成自己的工作。
成本评估与性价比:
作为一个内部系统,让部门同事爱上使用可能不是那么重要,但作为一项记录工作的系统,用来留存过程数据是至关重要的。但无论如何资源总是有限的。
所以,从KANO模型来讲,我们要留足资源完成基础功能,通过亮点功能吸引用户愿意来使用,期望功能一点要排时间去做。
基础功能:
起初,技术团队要知道我一个月要发布多少个迭代。如果系统不支持迭代管理,没有明确的研发、测试角色来区分,所以显然是不能体现大家的工作量的。所以迭代管理是我们有效统计工作量的基础功能。
亮点功能:
通过制定适度的KPI数据,从系统后台获取团队提前、按时完成迭代的信息,汇总到各总监那边进行一些工作之余的奖励,可以让大家在繁重工作压力的情况下,对增加对自己工作的认可。即让做的好的员工更有意愿使用工作平台,也让需要改进的员工看到了动力。
备注:有时候亮点功能并不是马上能体现在系统里的功能,而是可以有效激励内部团队员工工作积极性,让用户愿意留下来继续使用系统的动力。
当然前面提到的千人千面的首页,也是一大亮点。
期望功能:
这时候会有越来越多同事向你反应,能不能把工作任务通过分解分派给不同负责人来完成。由于业务需求不能很好的管理,各团队的需求只能手工维护,很难和团队共享 ,我需要能够有效管理需求。
时间维度考虑:
项目严格遵循从需求、研发、测试、发布、运维几大阶段。
对于研发协作平台来说,我们首要要解决的是研发人员如何管理日常的研发任务,能够高效的与测试团队衔接完成产品的上线发布任务。此时的需求功能,产品人员可以通过EXCEL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