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自己住了一段时间,因为下班到家较早,做饭一事自然落在我身上。下了班抑或买只鸡,买点排骨肉类,蔬菜瓜果,拎着几袋子到了家便开始筹备。
婚前没怎么进过厨房,同样的钟点到家,却什么也不想做,瘫坐在沙发上玩手机,等着老妈回家。有时若是碰上她那天忙里忙外犯焦虑,回家看着我这事不关己的清闲样儿,自然少不了被唠叨几句。但即便如此,也大不了被抓去厨房帮忙洗菜,做饭是很少有的。
以前觉得做饭是件很遥远的事,不,应该说是气质不相符。即便炒个番茄鸡蛋对我来说也是繁杂的工序。洗切烹炸油盐酱醋简直太麻烦了,我一直以为自己更偏向于理工类的处理方式。
但直到自己独立生活,既想凭着半腔热情与满肚子空来的自信好好表现一番,又不想饿着某人,才开始硬着头皮挽起袖子翻开手机里的菜谱下起厨房。
其实也不是没有受过培训,如果我娘的叮嘱也算的话。她总怕她女儿嫁出去后因为太懒而被嫌弃,为贯彻不退不换政策,只好利用每晚短暂做饭时间对我进行手把手培训及教导。鱼怎么洗,怎么判断鱼熟了,菜要怎么切,怎么用高压锅熬汤……诸如此类,而我就这么站在狭窄的厨房里,背着手冷眼旁观,表面点头如捣蒜,心里却不以为然,内心一直信奉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以后的事以后再说,但驯化的过程,往往就是这么潜移默化。
从前看姐姐写过的文字,说食物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当时我不置可否,以为吃饭就只是吃饭,做饭也不过是件普通的事。从小到读大学,家里做饭的一直是奶奶。相比起妈妈做的,我们姐妹俩味蕾中更牢记的其实是奶奶做饭的味道。似乎什么食材到她手里,都能做出丰盛美味的菜肴,即便看上去简单无物。这份记忆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即使身处异乡。后来奶奶过世,我妈才真正一个人统领厨房。
以前读书时在父母面前较为封闭,闷不吭声且心重。表面乖顺心里却总想反着来。现在回想起来,作为母亲,总是想多了解自己女儿的心思。但我回避谈话,总认为有代沟摆在那里,跟他们说不上也说不清。直到工作之后,渐渐习惯饭前饭后与母亲独处聊天,对世事的看法,又或是零碎工作生活片段的分享,都在默默无形之中拉近彼此之间的感情。而如今自己手持锅铲,油烟中翻炒烹煮,做快了生怕菜凉,做慢了又怕怠慢了肚子。
这不就是当初奶奶和老妈在厨房里也有的心思。
于是,有不被将就的食物,便有不会被辜负的爱。